安全笔记
特厚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预裂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日常执法检查中,我们必须坚持“检查—反馈—整改—优化”闭环治理理念,从源头捕捉安全隐患,力求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
监察执法二处四级调研员吕建峰
对症下药处理井下“巨石”
今年3月7日清晨,我和同事来到辖区一处煤矿,开展执法检查。我们戴上执法记录仪,跟着该矿安全员乘坐胶轮车下井。
途中,安全员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大块矸石卡溜子了”的呼叫声,语气里带着几分焦灼。
到了综采工作面,我注意到运输皮带每隔几分钟就会卡顿,几块灰黑色矸石横在皮带上,大的有洗衣盆那么大,棱角锋利得能划破橡胶皮带。
“这些矸石多久清理一次?”我问现场带班班长。
现场带班班长说:“每天至少3次。”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巷道侧帮堆着前一天没处理完的矸石堆,最大的一块足有半人高。
我们随即调取顶板预裂设计图纸,发现图上对夹矸层的标注只有简单几笔,预裂孔间距和角度都套用常规煤层参数。
“这个特厚煤层夹着5层矸石。你们按单一煤层设计预裂,相当于拿切菜刀砍钢筋啊!”我的同事看着图纸直摇头。
随后的现场实测验证了我们的判断:预裂后的矸石平均粒径达80厘米,远超相关规定。这才是堵塞运输系统的根本原因。
处理大块矸石,几乎是全行业的“老大难”。手工敲碎、风镐作业、机械破碎等方法都存在弊端。而爆破法,虽被写进相关规程,但执行时却变了样:本该“三人连锁”的爆破作业,常常只剩安全员一人盯岗,将敞着口的炸药箱放在回风巷,雷管和电池混装在工具包里。
“不是不想换方法,是真没辙啊!”该矿一位技术人员说,“机械破碎设备进不来,智能预裂技术成本高,我们只能靠老办法硬扛。”
这话像根刺扎进我心里。当“没办法”成为习惯,风险就成了定时炸弹,尤其是爆破作业时。在顶板破碎带爆破时,煤尘浓度经常超标。有一次甚至测到瓦斯超限,可工人还在照常装药。这些隐患,随便一条都可能酿成大祸。
升井后,我连夜起草了重大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第二天一早,我们组织该矿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会,并确定最终方案。
我们带着该矿技术团队来到综采工作面,先用地质雷达扫描夹矸层分布情况,重新绘制三维预裂设计图,把预裂孔角度从45度调整为30度,间距从1.5米缩到1.2米,随后又在运输皮带上加装了激光测距仪。一旦矸石粒径超过50厘米,自动触发上游支架的二次预裂装置。“源头控制”这招让大块矸石产出量锐减60%。
另外,我们明确了“三色分级法”:“绿色”(矸石粒径小于30厘米)应用机械破碎,“黄色”(矸石粒径30厘米至50厘米)使用风镐破碎,“红色”(矸石粒径大于50厘米)允许爆破,每次爆破必须由安全副矿长和矿长双签字。
一个月后,我们再次来到该矿井下,看到皮带运转轻快了许多。在该矿调度室,我们在大屏上看到,大块矸石处理频率从每天4次降到1次,爆破作业量大大减少。
那时,我忽然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师傅说的话:“安全执法不是挑刺儿,而是给矿山装‘保险阀’。”(牛祥整理)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