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指导工作,提出“五大人才培养工程”,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为公司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基层强,则企业强;基层兴,则企业兴。项目是创誉创效的“主战场”,是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线阵地”,是干部职工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平台”。作为项目的“领头雁”,项目经理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优劣,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中国铁建高度重视项目经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推进长周期考核,围绕“4阶段22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力争打造一支策划能力突出、执行能力突出、管控能力突出、团队建设能力突出的优秀项目经理梯队。
为进一步加强项目经理队伍建设,中国铁建今年开展特级、一级项目经理评选工作,经认真考察、层层筛选,田红星等28人获评中国铁建“特级项目经理”“一级项目经理”。为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本报特刊发4名“特级项目经理”优秀业绩,激励广大项目经理见贤思齐,以先进为标杆,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在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高质量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贡献更加澎湃的力量。
从业32载,拿奖拿到手软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中国铁建特级项目经理”……20 多项荣誉加身,中铁建华南建设大湾区城际铁路项目总承包部总经理赵东华却总说:“我只是喜欢去有挑战的地方战斗。
CRCC
临危受命
挑战“施工禁区”
2023年4月,当掌印大湾区城际铁路项目的任务来临时,赵东华迅速对项目进行了分析,项目地处工程界公认的“施工禁区”——珠江口冲积平原,含水量高达78%的淤泥层、40多米深的临海基坑、压缩近半的工期……相当于在“豆腐地层”中施工,风险等级国内罕见。这不仅是对华南建设总承包管理能力的极限考验,更是中国铁建在大湾区树立丰碑的关键一役。
赵东华(中)与施工现场技术人员交流
面对困难,赵东华心中既有压力,也有着难言的兴奋,他迅速拿出攻坚克难的战斗姿态,投身项目管理。
CRCC
创新破局
九步组合拳攻克"豆腐地"
紧邻伶仃洋的40多米深基坑,犹如横亘在前的“拦路虎”。传统工艺在“豆腐地”面前束手无策。赵东华深知,狭路相逢,“智”者胜。他迅速组建顶尖专家团队,依托中国铁建强大后盾,邀请院士“把脉会诊”。经过昼夜鏖战、反复推演,一套创新的“渗漏检测—缺陷注浆—限时开挖—及时支撑”九步组合拳方案破茧而出。
方案既定,执行就是战斗。赵东华坐镇最前线,实施24小时不间断作业和毫米级精细化管控。最终,在地方政府和参建各方的支持下,多项高风险深基坑工程被一一攻克。
为确保盾构安全掘进,从勘察预控到盾构选型,从工艺优化到施工组织,他带领团队精雕细琢,创新应用华南建设新型材料,稳步推进盾构掘进。38天完成首个工点临电接入,进场10天完成首幅地连墙施工,3个月实现首台盾构始发,七个半月迎来首个结构封顶……一串串令人惊叹的“铁建速度”,成了他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鲜明注脚。
CRCC
精细管理
创造"铁建速度"
久经沙场的赵东华深谙,打硬仗不仅靠血勇,更需钢铁般的纪律与精细化的管理。他将中国铁建“精细化管理”与华南建设“八大集中管控”精神融入项目骨髓,构建起“抓标前、控过程、强收尾”的严密链条,践行“一切成本可控可降”的铁律。
在他的主导下,团队提出104项优化方案,92项被设计采纳,有效规避了地质风险,大幅节约了投资、抢回了工期。他积极推行华南建设“穿透式+八大集中管控”管理模式,让分包管理穿透至工区劳务队末梢,并独创“半小时应急救援圈”和24小时数字化监控天网,实现安全与效率双赢。
如今,项目盾构区间已全部贯通,车站主体悉数封顶,正线工程稳步推进。凭借出色的战绩,赵东华和团队还实现了“以干促揽”,成功中标新项目。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