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过桥钻隧,手比口呼不停歇,现在专注瞭望鸣笛就行,轻松多了!”有着11年驾龄的太原机务段司机赵军,最近真切感受到了减负带来的变化。
作为安全行车的“哨兵”,火车司机的呼唤应答、手比眼看是坚守安全底线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日常实行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超出规程要求的“土政策”,过隧道桥梁时的过度呼唤就是典型。
“不是硬性规定,对安全也无实质帮助,那就改!”太原机务段党委态度鲜明,组织专业人员全面梳理作业标准,系统清理形式主义、过度繁琐的作业要求。改革后,仅隧道桥梁呼唤应答项目就精简164次,副司机多达六七十次的手账记录也被取消,同时还建立了更加科学的司乘人员分工协作机制。
开展基层乘务减负工作以来,太原机务段打出改革组合拳:精简呼唤区段、压缩现场打点、优化作业分工……一系列硬核举措让司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将精力更好地集中在瞭望线路、操纵机车等核心任务上。
减负不仅在乘务环节。太原机务段党委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向传统检修流程“开刀”。
“叮,您有一条新消息,请注意查收。”整备系统发出语音提示。
“小杨,整备场和谐D3C型1045号机车有一笔碎修提票,你去处理一下。”正在值班的机车电工杨志渊收到了班长派发的工作任务。
“我从事机车碎修工作10年了,过去处理一个活儿,施修人、班长、质量值班员要逐个在纸质票上签字,得在班组、整备场、办公室来回跑,很多时间耗在跑票签字上,效率低不说,人也烦躁。”杨志渊指着面前的电脑介绍,“现在除了现场干活,其他所有的流程都能在这个系统里完成!”
杨志渊所说的是太原机务段近年来启用的“机车整备作业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在机车故障提票、施修、复查、销票等环节实现电子化流转与全过程闭环管理,信息实时传递,状态一目了然,解决了传统纸质票据传递中的积压、丢失、延误问题,让职工彻底告别纸质票据“跑断腿”的时代。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太原机务段明确全段基层减负工作清单9项34条,针对24个减负项点制定措施58条。从乘务员作业减负到线上流转的每一张电子工单,减负精准“减”到了职工的心坎上。
减的是冗余环节,加的是安全系数;松的是无形束缚,提的是运行效率。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让铁路安全运营“轻装上阵”。
文字:闫虹丽 韩建英 李雅萌 乔泽宇
图片:宋艺超
编辑:齐美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