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11时,“漫步中国·共赴现代化·西藏行”活动在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站启动。
来自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蒙古国、柬埔寨等国的20余位主流媒体记者齐聚拉日铁路,共同感受高原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复兴号高原动车组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这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意义深远。”启动仪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常务副总编、亚非中心主任安晓宇表示。
13时整,媒体代表团登上由拉萨开往日喀则的C887次列车。列车一路飞驰,窗外,巍峨的雪山,波光粼粼的雅鲁藏布江等,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高原画卷,外国记者纷纷拍摄记录。
拉日铁路全长251公里,2014年8月16日正式通车。线路三跨雅鲁藏布江,桥隧比高达45.7%,海拔最高处超过4000米。
拉日铁路的建成通车,完善了区域铁路网布局,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Y”字形铁路网络。
铁路通车后,拉萨和日喀则两地之间从六七个小时的大巴车程,缩短为2小时20分钟的火车车程。
日喀则逐渐成为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游客的旅游热门目的地,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乘着火车奔赴珠穆朗玛峰,感受“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丽与震撼。
“难以想象,如此高海拔地区,列车运行如此平稳,体验如此舒适,中国铁路技术真是令人惊叹!”印度印地新闻台总经理兼总编辑阿图尔·阿格拉瓦尔赞叹道。
“乘坐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非常舒适,方便又安全,车厢显示屏还能看到温度、速度等信息,感觉很温馨。”蒙古国MGL电台制片人、网红主播图门登贝勒·孟赫巴特表达了自己的乘车体验。
复兴号高原动车组为我国自主研发,其内电双源动力系统,可根据实际线路条件,在电力驱动与内燃动力间切换。
结合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动车组进行了全方位适应性升级:全列采用特殊材料工艺,有效抵御高原强烈的紫外线;采用弥散式供氧技术,不间断进行车厢供氧;应用隔音材料,将车厢运行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旅客乘车舒适度提升。
印度媒体集团Behindwoods资深主持人玛鲁达纳亚哈姆·迪鲁提卡对复兴号动车组赞不绝口。青藏集团公司西宁工程建设指挥部安全质量部主任甄继文表示:“内电双源技术打破了线路环境限制,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高原铁路的应急能力。”
“拉日铁路开通初期,每天开行两对普速列车;现在,每天有4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铁路不仅方便了沿线居民出行,而且也带动了沿线旅游经济发展。”C887次列车长谭珍说出自己的真切感悟。
复兴号高原动车组指导司机斯朗旺扎“开着火车回家乡”的故事吸引了外媒记者的目光。“现在机车上配备了便携式制氧机,开车更加安全舒适。”面对镜头,他淡定自信、侃侃而谈。
“上大学时,遇到大雪封山,从拉萨到日喀则的汽车走走停停要走两天时间。现在坐火车,能实现当天一个来回了。如今,日喀则西货场已成为中国至尼泊尔进出口商品、大宗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利用这条通道,铁路部门已陆续运输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等国际货物。借助公铁联运的便捷,这些货物从日喀则通过吉隆口岸公路直达加德满都。”谈及拉日铁路,来自日喀则吉隆的青藏集团公司物流中心副总经理多吉感慨良多。
另一个车厢里,售卖西藏牦牛肉酱肉干、青稞酸奶等特色食品的流动售货车往来穿梭,记者们纷纷上前购买。
柬埔寨金凤电视台记者恩索皮兴致勃勃地穿上乘务员制服,有板有眼地在车厢开始叫卖。“这身制服非常精神,车上销售的商品也非常丰富,这次售货体验太奇妙了。”她深有感触地说。
15时20分,列车准点抵达日喀则站。两个多小时的短暂旅途中,记者们亲身体验了复兴号高原动车组的速度。
“漫步中国·共赴现代化·西藏行”活动
为世界了解真实、繁荣的西藏新貌
以及中国铁路发展的辉煌成就
打开了又一扇窗
供稿:青藏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
文图:张兆睿 赵风斌 丁虎 秦云骞 武春燕 孙万毓 扎西郎加 金耀勋 李磊 李郁 路建宁 杨延晖 吴道洁 李荣梅
编辑:金炫美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