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已有200多万亩采煤沉陷区受损土地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资源型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6.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6.8%。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在“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我国确定的63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山西有8个(大同、晋城、阳泉、长治、朔州、古交、霍州、孝义),其中有6个与四大省属煤炭企业直接关联,煤矿与城市、企业与地方的命运深度捆绑。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发展,加强多元支撑,煤炭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正在实现。
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带来一系列‘人—地—生态环境’矛盾,再加上资源型城市自身资源可耗竭性和资源储量约束的影响,易出现资源枯竭、经济滞缓衰退,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李晶说。
近年来,为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机制和政策措施等。
201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发布。作为中国“十三五”时期开展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将中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为分类引导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了《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资源型地区发展目标,并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提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以及引导和促进资源型地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举措。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有何变化?
李晶选择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确定的115个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因2019年撤销地级市身份,莱芜市除外),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经济地带划分方法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东、中、东北和西部地区,研究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时序变化和轨迹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来看,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聚类后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李晶说。
李晶指出,东部和中部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增加,东北地区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表现为“上升—下降—平稳”趋势,西部地区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稳定上升”。
煤企多元化发展支撑区域转型
坐落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煤集团),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其所属矿业公司是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4个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企业,各矿业公司经济收入均占所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维系着煤城近百万名职工和职工家属的生活。
“近年来,龙煤集团坚持立足煤、依托煤、延伸煤的发展方向,加大转型发展力度,通过全循环、多联产,延伸产业链,使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最大效益。”龙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然而我们目前仍面临着矿井灾害多、产业结构单一(煤炭收入占总收入77%)、历史负担沉重、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
该集团在其制定的“十五五”时期转型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35年,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形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实现新时代现代化新龙煤的战略目标。
“我们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本地人才培养,鼓励发展非煤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鼓励和引导煤炭老矿区的转型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以吸引企业和投资进入矿区。”上述龙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煤炭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对支撑区域转型意义重大。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该集团以“以煤为本,相关多元”为发展战略,将尼龙化工产业作为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主攻方向,依托丰富的煤炭、合成氨、粗苯、焦炉煤气等资源,打造出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主导产品产能超200万吨。
在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加持”下,平顶山市实现了从“中原煤仓”向“中国尼龙城”的蝶变。2025年平顶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尼龙城实施重点项目71个、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平煤神马双创基地、创新馆、平发产业孵化新城等建成投用,平顶山市作为科创新城,实现了从“一张蓝图”到“形象初显”。
开滦集团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该集团以煤为基,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构建起“三柱一新”产业格局。其中,在文化旅游板块,该集团依托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打造矿业文化园区,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今年“五一”假期,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向全国推荐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5月1日至5日,唐山市接待游客731.4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53.4亿元。
“成熟型资源型城市要提升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壮大支柱性主导性接续替代产业,探索形成多元产业体系健全、转型活力和内生动力充分激发的转型发展模式。”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建辉表示。
更多煤炭企业的多元化探索实践还在继续。
山东能源集团在闭坑矿井推进“四个盘活”,挖掘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以及形象、文化等无形资产,把一个个老矿坑变成“金窝窝”。
陕煤集团在铜川、蒲白、澄合、韩城等4处老矿区进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接续产业示范培育等,实现老矿区发展平稳有序。
华阳集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逐步打开锂离子电池补充、铅酸电池替代、工业和民用储能电站等细分市场。2025年,华阳集团所在地山西省阳泉市制定了《阳泉市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是该市重点发展的9条产业链之一。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关键一环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起来的城市。这些城市人口多、能源消耗量大,其主导产业通常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长期以来,这种发展模式已引起许多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如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迎表示,“双碳”目标和鼓励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政策,为资源型城市带来了新机遇。
“根据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差异化引导机制和‘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评估,煤炭产业分布空间和农业发展联系密切,应注重塌陷区治理,积极开展土地复垦。”秦建辉指出。
徐州矿区是成功进行塌陷区治理的典型案例。2016年底,徐州矿区17对矿井关闭了16对,一度陷入产业失续、人员失岗、生态失治、历史包袱沉重“三失一重”的发展困境。不到10年时间,如今的徐州矿区以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湖“三大湿地”建设为成果,探索出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观光旅游”四位一体的新型治理模式。徐州矿区所在地江苏省徐州市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蝶变。
2024年,中国工程院发布“超级工程研究”成果,徐矿集团《徐州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
采煤塌陷区治理,是解决煤炭开采的“历史问题”。回到现实,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为47.8亿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背景下,煤炭开采任重道远。如何将绿色融入煤炭开采、运输、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从源头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煤炭行业必须将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推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最大程度减少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地表生态的破坏。”山西省长治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西省大同市在2024年煤炭稳产稳供工作方案中指出,鼓励支持煤矿企业应用绿色开采工艺和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切实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和资源回收率。
近年来,晋能控股集团大同矿区积极推广绿色开采技术。截至2024年底,晋能控股集团大同矿区共有58座煤矿实施小无煤柱开采,7座煤矿实施充填开采。截至目前,晋能控股集团共有塔山、晋华宫、马脊梁、云岗等21座煤矿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更多绿色实践正在进行。
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研发了煤矿井下煤矸分离技术及综合机械化煤矸石密实充填回收煤层群技术,确保煤矸石不出井。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区政府与扎赉诺尔煤业公司建立了地企联席会议制度,在项目建设审批、生态保护、能源保供等各领域深入合作,以废气治理、废水处理为抓手,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煤炭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煤炭资源型城市面貌更新。
比如唐山市不断改善的空气质量。2014年,唐山市年平均PM2.5为每立方米100微克,2023年下降到每立方米40微克。
再如扎赉诺尔区飞来的水鸟。近年来,扎赉诺尔区内相继发现了东方白鹳、凤头鸊鷉、反嘴鹬、白琵鹭等多种珍稀鸟类。每到候鸟迁徙时节,这里百鸟嬉戏,鸣声不绝。(陶冉)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