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
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专场活动
“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召开
从全球视角追溯水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
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
各时期古代水坝工程为典型案例
交流古代水坝工程
在防洪、运输和引水等方面
的综合功能及工艺技术水平
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支撑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良渚
了解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
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
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
则展示了5000年前
早期国家治水的辉煌成就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
其都城——良渚古城
位于杭州西北部丘陵与平原过渡区
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良渚古城遗址
全新世海侵结束后
良渚成陆
先民从山前台地向湿地平原进发
大力发展稻作农业
该地处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
年际和年内降水量波动较大
同时临近山区
“来水猛、去水快”
容易出现雨季洪水和旱季缺水现象
治水
成为谋图发展的重中之重
先民勘地理、察水文
挖河开沟、筑土堆墩
建设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
和外围水利系统
完成了治水立国的伟大事业
良渚古城遗址南城墙水城门展示区
良渚古城是座水城
面积约6.3平方千米
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
“井”字形主干河道
及网状支河组成
通过8座水城门
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
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
城外西北部设有庞大的水利系统
而东部分布着广阔郊区
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良渚古城遗址南城墙水城门展示区
考古表明
外围水利系统
与古城为同一时期规划建造
具有运输、调水
灌溉、防洪等综合功能
体现了中华民族“治水营城”
“治国必先治水”的思想萌芽
古城水系
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
上游坝分为东西两组
共6条水坝
下游坝组包含4条水坝
并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塘山长堤相连
11条堤坝的土方量约288万立方米
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
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
上游两座水库均以基岩隘口作为溢洪道
可保障泄洪安全
至今
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
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分布图
良渚堤坝因地制宜地选用了
山体风化残积土和沼泽淤泥作为坝料
先民利用湿地常见的芒荻将土料
预制成草裹泥
而后进行运输和纵横交错堆筑作为坝芯
草裹泥制作模拟画面
该工艺不仅可快速堆筑堤坝
又利于分工协作
提高运输和施工效率
植物鉴定显示芒荻的取材时间为秋冬季
表明先民是选择了
农闲枯水季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
为增加土方堆筑的稳定性
部分坝体结构示意图
良渚堤坝采用了
抛石挤淤和木质箱笼等工艺
先民选用风化残积土作为坝壳材料
利用集束木质夯具进行加固
使土体渗透性达到现代堤坝防渗要求
而蜜蜂垄水坝还对坝基风化层
采用了开挖沟槽
填筑粘性土的防渗处理
此外
先民利用木桩、木板等
维护河岸稳定及建造埠头
与现今江南水乡
临河而居的景象十分相似
钟家港古河道木构护岸遗迹细节图
除良渚外
中国屈家岭、印度多拉维拉
约旦贾瓦古城、希腊克里特岛
和埃及开罗以南
均发现4000年前的水利工程遗址
比较发现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
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是早期规模最为庞大
功能最为复杂的成功实践
石坞水坝遗址
良渚是目前中国境内
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
古城与外围水利系统
工程浩大、结构科学
涉及复杂组织机构
大规模人员管理
和极强社会动员能力
是世界早期文明研究的教科书式样本
通过人地关系研究
呈现出
史前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协调
让我们看到五千年前
先民的河流伦理思想萌芽
在建设国家中
和谐处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良渚古城遗址西城墙展示区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
近期又在古城周边
发现了20余条良渚水坝
先民治水采用了当时一系列先进技术
且沿用至今
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有待继续探索研究
来源:浙江省水利厅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