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红利褪去,合规性与透明度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中房报记者 梁笑梅丨北京报道
新城悦服务发布了关于停牌的最新公告。
5月13日,新城悦服务连发公告,承认核数师在审计中发现多笔未披露的关联交易,最高未偿还余额达8亿元,且相关资金流动未经董事会批准、银行对账单存在不一致。尽管公司强调资金已于2024年底全数偿还,但内控漏洞与程序违规的指控已触发独立调查。
中指研究院专家直言此举“涉嫌违法”,并警示高层震动与长期停牌风险。这场风波不仅将新城悦服务推向监管风暴眼,也为物业行业关联交易合规性敲响警钟。
对此,新城悦服务方面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未来刊发预期日期还须与公司核数师进一步协定,具体请以后续公告为准。”
━━━━
关联方资金往来达8亿元
内控漏洞触发独立调查
新城悦服务的停牌危机始于今年的3月30日。原定于3月31日发布的年报因“需额外审核程序”被紧急叫停,次日公司股票正式停牌。彼时,公司仅模糊回应称“关联资金需进一步核实”,但5月13日的公告揭开了更深层问题:核数师在审计中发现,新城悦服务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多笔未入账资金往来,总额高达8亿元,且银行流水与财务记录严重不符。
根据公告披露,这些资金往来被定性为“向关联人士提供财务资助”,但既未经过董事会审批,也未在财务报表中如实记录。尽管公司强调“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全数偿还”,但核数师指出,交易缺乏商业合理性说明,且资金流向存疑。
值得关注的是,关联方新城控股早在3月28日便完成年报披露,实现营收889.99亿元,而新城悦服务却在最后关头“踩刹车”,暴露出两家公司财务协同中的潜在风险。
对此,新城悦服务方面回应称:“年报具体刊发日期需与核数师协定,将以公告为准。”然而,这一表态未能平息市场疑虑。公司股价定格在停牌前的2.8港元,较2024年高点暴跌67%,市值蒸发超50亿港元。
为应对监管与投资者压力,新城悦服务迅速成立由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张燕、朱伟、姜旭之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并聘请第三方律师及IT取证团队介入。
根据公告,调查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追溯8亿元资金的具体用途、决策链条及受益人。二是解析银行对账单与账面记录不一致的根源。三是确认违规操作中知情或参与的管理层。
“动用IT取证工具意味着调查进入电子证据固定阶段,不排除存在人为篡改记录的可能性。”一位港股审计人士分析称。
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总经理张化学则直言:“此类未经审批的关联交易与恒大物业134亿资金挪用案性质相似,涉事高管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
尽管新城悦服务强调“集团运营未受影响”,但市场对其业务拓展能力的担忧加剧。数据显示,新城悦服务超70%的在管项目来自新城控股,深度捆绑的商业模式在此次风波中显露出脆弱性。
━━━━
从恒大到新城悦
关联交易信任危机下的物管生死劫
新城悦服务并非首个因关联交易陷入危机的物管企业。2022年,恒大物业134亿元存款“消失”事件曾导致行业市值蒸发超千亿。此次事件再次暴露物业公司与地产母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风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物业分析师指出:“物业企业依赖关联方输送项目的模式,在地产上行期是优势,但在地产债务危机蔓延时,极易成为资金违规流动的温床。”数据显示,2024年港股物管企业中,关联方收入占比超30%的企业达17家,其中部分企业关联交易披露存在“选择性透明”问题。
张化学进一步警示:“若调查坐实新城悦服务违规,其停牌时间可能长达数年。参考恒大物业案例,即便复牌,股价腰斩、业务萎缩几乎不可避免。”
截至发稿,新城悦服务仍处于停牌状态,复牌时间表未定。参考恒大物业停牌18个月、复牌首日暴跌47%的先例,市场对其前景普遍悲观。
“即便资金未受损,程序违规导致的监管处罚与投资者诉讼将形成双重打击。”一位港股投行人士测算,按联交所纪律处分惯例,公司可能面临千万港元级罚款,而管理层若遭禁业,将加剧运营动荡。
更为严峻的是,当前物业板块估值持续承压,行业平均市盈率已从2021年的30倍降至8倍。新城悦服务若无法快速修复信誉,其市场拓展与融资能力恐遭长期拖累。
不可否认,新城悦服务的8亿元资金风波,撕开了物业行业依附式增长的隐秘伤口。这既是公司治理失控的典型案例,也是物业行业转型期的缩影。当资本红利褪去,合规性与透明度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值班编委:樊永锋
责任编辑:李红梅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