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新时代青年先锋】青春燃亮深地之光——张金虎

【新时代青年先锋】青春燃亮深地之光——张金虎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人物简介

张金虎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开采装备研究分院副院长

在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85后首席科学家张金虎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答卷。从世界最大采高10米液压支架到深部煤炭数智化开采,从世界首套智能化450米超长工作面到1.3米薄煤层智能化高产高效,他与团队协同创新,突破十余项“卡脖子”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获得中国科协“人才托举工程”、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青年荣誉。十年间,他年均出差近200天,把论文写在煤炭现场一线。这位新时代青年先锋,正以“敢为人先”的青春锐气与“十年磨剑”的坚强定力,诠释着青年煤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向深地进军:在千米井下书写创新方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针对我国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逐步转向深部开采,深部采场高地压、大变形造成围岩失稳无法支护,难以高效综采等问题,他与团队向深地数智化高效开采发起冲锋。在山东唐口煤矿1000余米深的井下,面对着千米井下的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为了获得连续监测有效数据,经常是早晨6点左右就携带仪器前往工作面,一直持续工作到晚上11点获得了理想数据才升井再抓紧分析。通过不断地现场采集与持续分析研究,最终突破深部厚煤层一次采全厚综采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围岩控制技术与装备。2024年,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的“深部煤炭数智化高效开采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极限挑战:用科技创新突破无限可能

青春,象征着朝气蓬勃、热血沸腾和无限可能。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多样且复杂,传统开采技术与装备和国外先进经验无法照搬应用,张金虎与团队以“三极突破”赋能煤矿超高、超长和薄煤层开采。针对产量和储量占我国近一半的厚及特厚煤层高效智能开采重大需求,他发明了一种新型超大采高液压支架,建立了煤壁稳定性分析模型,解决了世界首个8~10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支护和煤壁控制难题,作为核心成果之一支撑突破了世界采高极限,成果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等宣传报道;针对中厚煤层高产高效现场需求,他研发了超长工作面支−采−运多环节多区域同步推进工艺,主要参与建成了国内首个2~3m煤层450m年产千万吨超长工作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薄煤层产量低、人员工作环境差等难题,他发明的薄煤层和中厚煤层高速截割长壁开采方法,在1.3m以下薄煤层工作面应用达到单面年产10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有效实现了安全效能、生产效率、煤炭质量、综合效益的“四大提升”。

向未来筑基:以红色引擎驱动科技创新

党建引领发展,团队聚力前行。作为煤炭行业工作面支护技术与成套装备创新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张金虎同志联合团队开拓了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联学联建+”品牌,为贯彻落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要求,主要参与构建了与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党委年轻干部理论学习小组的“研究院+部委”联合党建新模式,提升了思想认识水平;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扎根一线,驻矿服务,现场攻关,分别与山东能源集团、小保当煤矿等进行党建+科技交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技攻关向纵深发展,促进了一大批引领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实施。

从青葱学子到行业翘楚,张金虎用十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密码:在深地寻找创新坐标,在井下丈量人生价值。当五四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在矿山深处碰撞交融,这位新时代青年正以青春之我投入了能源革命的新征程。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