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喜报!两个大桥青年集体分别荣获湖北省、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

喜报!两个大桥青年集体分别荣获湖北省、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近日,共青团湖北省委和中国中铁党委分别通报表彰了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和“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中铁大桥局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团队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铁大桥局巢马铁路项目青年工程师团队荣获“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

跟随小编一起

了解这两个先进集体的青春风采~

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

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团队

高铁、桥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中铁大桥局“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一支具有国际一流科研、施工和装备研发能力的青年团队,团队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围绕高铁大跨桥梁智能建造和与运维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攻关。

团队现有成员86名,35岁以下青年69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93%,党团员人数占比78%,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占比57%。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授权发明专利450项,国家级工法17项,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2部,团队多名成员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詹天佑青年奖”、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重要荣誉。

钻研桥梁建造“新技术”

首创理论,实现高精度控制。团队在院士专家的指导下,在世界上首次创立了无应力状态控制理论,实现了桥梁建造的高精度控制;建立了基于静动态位移耦合效应的轨道形位多目标控制设计理论,实现了高铁大跨桥梁轨道平顺性的精准判别和控制。

破解难题,实现历史性突破。团队深入研究大跨度与高速行车性能的适应性问题,破解了千米级高铁桥梁技术难题,成功应用并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实现了世界高速铁路桥梁跨度千米级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创新,实现结构性升级。团队致力于桥梁设计、材料、运维等多维度、全周期创新。形成了系统的UHPC-钢正交异性板组合桥面设计及施工方法,解决了正交异性钢桥面耐久性难题;研制了自适应多功能粘滞阻尼器等产品,为大跨桥梁的抗风抗震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第一代到第六代拉索智能检测机器人等产品的原创研发,彻底更迭代替了传统人工检测的作业方式,形成了高铁大跨桥梁探伤、诊断与安全评估全套方法。

赋能传统行业“新迭代”

当前,桥梁“基建狂魔”正向着高山、深海等复杂环境进军,桥梁建设的场景必然离不开浮吊、缆载吊等大型起重设备的加持。各类建设场景中,毫米级对位作业成为一项重大挑战与难题。这项作业,需要通过重型机械将千吨构件,升至百米高空进行毫米精准定位,这对设备安全性及稳定性要求极高。传统的人工视觉指挥、经验指挥等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施工作业的精准及安全要求。

该团队根据此现状,融合多学科与专业研发了桥梁施工起重设备数字孪生监控系统,将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基建行业,让机械大块头有大智慧。4年内,该产品先后应用于沪通桥、平潭桥等十余座世界级特重大桥梁工程,为工程节支创效千余万元。此项技术先后取得了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并斩获2023年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数字经济专项银奖、湖北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践行铁肩青年“新担当”

该团队成员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主动投身祖国需要的各项“急难险重新”任务,在多项国家重难点工程发挥铁肩担当的作用。2名博士主动请缨驻守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铁路,以创新技术深度服务大渡河桥、怒江桥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多名成员连续六年坚守在“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克服恶劣环境和全球疫情影响,在生产方面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为项目的顺利建成和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面对四川省泸定县6.8级地震,团队青年党员发扬忘我无畏的精神,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抢险救援活动,充分彰显大桥青年“崇德向善”的品格特质。

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团队活跃在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现场,用奋斗的青春为中国高铁、中国桥梁成为国家名片做出了突出贡献。

巢马铁路项目青年工程师团队

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之上,一座承载"六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巍然矗立,如同钢铁巨龙横跨天堑。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仅29岁的青年铁军——中铁大桥局巢马铁路项目青年工程师团队,以"毫米级"匠心为尺,以创新突破为刃,历时50个月攻克12项世界级技术瓶颈,书写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崭新高度。

巢马铁路项目青年工程师团队由56名技术骨干组成,35岁以下青年占比75%,工程师及以上占比66%。面对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最深水深埋双壁钢围堰、最长联钢桁梁等建设难题,团队主导完成37项科研课题,攻克12项世界级技术瓶颈。创新研发的“弹性索约束体系”“钢混塔智能建造”等核心技术,形成施工工法21项,申报发明专利23项。曾荣获湖北省“安全生产青年当先”青年安全生产示范集体,中国中铁五四红旗团支部。

汇青春智慧、闯长江天堑

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是新建巢马城际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主跨为2×1120米,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大桥建成后,将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针对大桥体量大、构造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施工特点,项目青年工程师团队积极优化施工方案,强化资源配置,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学习,勇于创新、合力攻坚,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解决了各项业内施工难点。

首创工艺,深水基础攻坚。在湍急江流中完成全球最大双壁钢围堰施工,主导研发"无胎架浮态拼装"创新工艺,团队成员为实现施工进度顺利推进,组建青年突击队,夜以继日坚守在江面测量船上,详细记录各项水文数据。在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控下,攻克8600吨钢围堰姿态控制难题,实现16.5米深水精准下沉,平面误差控制达国际领先水平。面对60根超大群桩施工,组建数字化攻关小组开发"旋挖钻智能纠偏系统",在40米深覆盖层中创造垂直度1/400精度新纪录。

创新技术,建造超高结构。在345米钢混组合塔施工中,青年BIM团队创新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连续3个月驻守高空作业平台,通过18台液压千斤顶智能调控系统,实现2.5米厚承压板混凝土99.8%密实度。由青年操作手组成的塔吊班组,运用自主研发的四维姿态调控系统,在300米高空创下单日吊装3个600吨级钢塔节段的新速度。

控制精度,大跨钢梁合龙。面对3248米钢梁架设挑战,团队历时22个月完成107个节段施工。在616米双悬臂施工阶段,开发"临时抗风墩+北斗形变监测"系统,成功抵御10级阵风;合龙阶段采用"智能顶推+激光测距"技术,32台千斤顶协同作业,将重达2.5万吨的钢梁精准对接,合龙段纵向偏差控制在2毫米内,相当于在千米跨径上实现"发丝级"精度控制。

匠心精工、铸就品质丰碑

为保障钢围堰施工顺利推进,青年团队提前三个月进行数据检测和水文情况梳理,最终成功研发深水围堰智能监测系统,实现35米深水作业厘米级预警,保障1600天零事故施工纪录。

在5000平方米超大承台浇筑中,青年质量小组24小时轮班监测256个温度传感器,创造内外温差20℃控制标准。团队打造青年成才新平台。通过"双导师带徒"机制培育的青年技术骨干,已独立承担3项关键工点技术管理,其主导编制的《大跨径桥梁施工标准化手册》获行业推广应用。青年BIM团队开展的126场专项培训,培养出20余名数字化施工能手。形成"老中青"梯次人才队伍。

聚力攻坚,智闯合龙关隘

在钢梁合龙决战阶段,青年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组建智能监测专班。20名青年工程师轮班值守监控中心,每30分钟采集一次环境温度、风力数据,动态调整合龙参数。 进行毫米级精度控制。采用激光跟踪仪对合龙口进行24小时监测,累计采集数据1.2万组,确保温差变形量控制在0.1mm/℃。开展突击攻坚行动。组建"青年突击队"驻守施工一线,在5级江风环境下完成高强螺栓终拧施工,预紧力偏差全部符合设计标准。当最后一颗螺栓扭矩值达标时,这群年轻人用布满血丝的眼睛凝望长江两岸连为一体的钢梁巨龙,用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大桥青年精神。

随着大桥建成进入倒计时,这支青年铁军正向着2026年通车目标全力冲刺。他们用智慧攻克世界级难题,以匠心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奔腾不息的长江之上,谱写出中国桥梁建设的壮丽篇章!

汲取榜样力量

砥砺奋进前行

前路漫漫、唯有向前

新时代大桥青年将持续把榜样力量

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奋力扛起“开路先锋”旗帜

努力争做“基建狂魔”的先锋队

大国建造的排头兵

为集团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注入强大青春动能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贺佳龙 何 敏

来源|中铁大桥局团委

【相关推荐】

奏响奋进“冲锋号!中铁大桥局4月产值前20榜单发布

创造 质量 品牌——中国中铁发布新时代企业核心价值观

【打造中国桥品牌】③品牌引领——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