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1954年12月25日,康藏公路与青藏公路如两条巨龙跨越雪域天堑,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也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70余年后,在这片凝结着无数建设者血汗的高原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田波接过前辈的火炬,以20年光阴破解冻土难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与团队编著的《青藏公路与多年冻土》,不仅是一部科技巨著,更是一曲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壮丽续章。
PART
破冰之路:
从“两路”精神到冻土攻坚
青藏公路自通车以来,始终面临冻土融沉这一“高原魔咒”——低温下坚如磐石的冻土,升温后却如流沙般吞噬路基,形成“波浪路”“翻浆路”。前期国内外科研人员围绕“减少路基吸收热量、阻止冻土退化、保护冻土”提出被动保护冻土与主动冷却地基方案,但随着青藏公路重载交通年均增长9%、拥堵超80小时,传统技术已难以应对。
田波团队扎根海拔4200米至5200米的玛多、五道梁、唐古拉山口,将病害精准归因:地表水积聚侵蚀地基、冻土融化导致承载力崩塌、边坡开挖引发热扰动。他们创新提出“浅层活动层处治+深层冻土保护”的复合方案:
浅层攻坚:铺设砂石垫层、土工格栅增强地基抗剪强度,设计排水沟与盲沟引导水流,减少变形;
深层守护:用隔热层、保温层阻隔外界热量,保持冻土层稳定性。
PART
劳动者精神:
在极限中寻找答案
科研不是孤勇者的游戏,而是代代传承的使命。田波常凝视工作室里1975年朱学文团队在冻土区的老照片。从20世纪70年代“青藏公路黑色路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到如今“冻土复合地基”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三代科研人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前沿。
PART
《青藏公路与多年冻土》:
科研人的智慧结晶
解码“世界屋脊”冻土奥秘,续写“两路精神科技新篇。
值此殊荣时刻,田波创新工作室研究团队扎根青藏高原这片“生命禁区”,以科技之力破解冻土筑路难题,凝聚多年科研心血推出的《青藏公路与多年冻土》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这部融地理环境、工程智慧与使命担当于一体的著作既是对“两路”精神的致敬,亦是中国冻土工程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全书8章科学架构,凝聚集体智慧:
第1~2章梳理青藏高原地理气候与公路发展史,再现“两路”精神的时代回响;
第3~4章解析冻土融沉规律与勘探技术,揭开“高原魔咒”的科学本质;
第5~8章聚焦传热分析、活动层处治、水文治理。
《青藏公路与多年冻土》不仅记录了技术的突破,更铭刻着一群人的信仰。让我们透过这本书,读懂中国交通人如何以科技破冰、以匠心筑路,向每一位在雪域高原续写“两路”精神的劳动者致敬!
扫描二维码即刻购书
推荐阅读
中国公路新媒体交流群
添加小助理,邀请入群~
责编:苗挺节
校对:马紫璇
审核:余大鹏 陈露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请点赞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