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即可订阅
公路养护
公路如同城市的“血管”,承载着经济发展与民生出行的重任。然而,传统养护模式依赖人工巡查、经验判断,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容易遗漏潜在隐患。汛期防汛、车流疏导、病害修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细微疏漏引发严重后果。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科技快速革新,当下,物联网、无人机、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正深度融入公路养护领域,一场公路养护的“智慧革命”悄然兴起。我们选取了部分省份的部分做法,他们从“人海战术”到“厘米级洞察”,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这些省份如何用科技重塑公路养护的未来?让我们一探究竟!
江苏
数字孪生技术
让公路“活”起来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交控”)“数、图、模”三位一体养护技术管理格局
作为感知层的物联网设备定时捕捉路面、结构、环境等关键数据,通过高精地图这一精准的空间引擎,实现路网元素的精准映射、病害的精确定位及养护资源的高效调度。
传统车载巡检采用人工定位和手动校准的方式,对于病害的位置描述需要依靠现场的百米桩号牌,误差较大,多以二维表格或二维地图展示。而高精地图桩号经纬度精准度达厘米级,为车载巡检设备提供精确的桩号经纬度校准数据,巡查前无需人工定桩号、巡查中无需人工校准桩号,实现从“模糊巡查”到“厘米级洞察”的转变。根据车载捕捉病害的经纬度数据实现病害在高精地图上的车道厘米级定位,为后期的施工决策、病害发展趋势及复修率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传统方式下,路面定检主要依赖人工标记桩号来记录病害位置。不同年份的检查结果往往因为人为因素、标记方式的变化等,导致对比偏差较大,严重影响了病害追踪监控的准确性。
高精地图提供了精准的定位服务,使得每一次的病害记录都能准确地标记在地图上,实现了数据标记的一致性。这样无论是哪一年的检查结果,都能轻松地进行对比和分析。另外还可精准地追踪病害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数、图、模”三位一体: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路面、结构、环境数据,高精地图实现路网精准映射。
车载巡检革新:高精地图提供厘米级桩号校准,病害定位误差大幅降低,数据支撑病害趋势分析。
桥梁定检升级:构件拆分标准化,检查数据与模型绑定,桥墩、桥头定位精准,录入效率提升。应用场景:高精地图融合多车道数据,全局呈现路网状态,为靶向施工提供动态决策底座。
浙江
一站式平台
破解养护“协同难”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交工”)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平台
平台聚焦高速公路养护管理领域,以运营单位为主体,充分考虑检测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业方工作流程与协作需求,搭建一站式的数字化平台,推动养护从信息化向数智化转变。
功能层面,平台包括养护计划、养护工程、日常养护、涉路作业、路面养护、边坡养护等15个核心模块,实现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的养护管理,支持WEB网页端、App移动端等多端协同办公。技术层面,平台采用微服务技术框架,建立养护大数据中台,支撑“投建管养”数字一体化。
平台推出边坡安全主动管控新模式,综合边坡建档、定期检评、特色加固处治及监测预警等全流程养护创新措施,构建新的管控体系。通过边坡养护系统对边坡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周期性评估安全风险状态,按风险状况分类分级管控,结合轻量化监测+常规监测技术,降低成本并提高监测覆盖面和预警速度,实现应急抢险快速响应,提高边坡管控的聚焦度。
同时,平台创新采用路面养护决策技术,采用数据驱动的智能算法,提供一个能“测”会“算”的养护决策助手。通过路面养护系统对路面养护进行科学决策,建立路面结构+材料性能的路况评价体系,支持决策模型的开放式配置和增量式训练,基于20年的数据积累,实现路况指标预测、养护路段筛选、养护资金优化等功能,推动养护科学决策,提高路面养护效益。
全链条管理:集成养护计划、工程、日常养护等15个模块,串联检测、设计、施工、监理多方协作。
边坡主动管控:动态更新边坡信息,轻量化监测技术降低成本,预警响应缩短至10分钟。
智能决策系统:基于20年数据积累,实现路况预测、养护路段筛选、资金优化,决策效率提升50%以上。成效:平台覆盖3400公里路网,日均访问量120人次,合同审批周期缩短至3天,结构物监测报警响应效率显著提高。
福建
“天地一体”
构建智慧养护新生态
福建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南靖分中心(以下简称“南靖公路分中心”)推动人机协同管养转型
南靖公路分中心致力于探索公路管养向智慧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引入无人机、智能监测设备和新型施工工艺,构建起"天地一体、人机协同"的现代化养护体系,为公路管养、路产路权维护注入科技基因,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质变。
无人机立体化巡查:无人机巡检桥梁梁板变形、橡胶支座裂纹及桥墩冲蚀等隐蔽病害;捕捉边坡裂缝、排水沟堵塞、坡顶落石等风险,支撑汛期溜塌方安全评估;巡查国省道标志标牌、路灯设施及国有资产,提升路域设施完好率。
绿色养护技术应用:通过就地加热、铣刨、摊铺工艺,实现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减少施工污染;在涵洞等高危路段采用可降解环保材料,增强警示效果,降低环境负担。
跨部门协同机制:联动公安、地方政府,利用“路网天眼”与监控溯源快速锁定路面污染肇事车辆;建立应急抢险支援机制,统筹调度人员机械,高效处置路基塌方等突发险情。
技术与管理融合:“空中+地面”互补巡查,消除人工盲区,提升病害发现精度;环保工艺与智能设备结合,推动养护向低碳化、可持续转型。
案例:国道G319线无人机巡检发现半幅路面污染,联合交警溯源追责;省道S318线应用热再生技术修复病害,缩短工期并减少交通干扰;田螺坑景区路基塌方事件中,多部门协同快速恢复道路通行。
山东
“无人机+公路巡检”
高空织就安全网
山东青岛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创新开展“无人机+公路巡检”作业模式
青岛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在普通国省道公路巡检和除雪防滑应急处置中,探索启用“无人机+”作业模式,以科技创新引领,低空经济培育公路养护新质生产力发展。
依托智慧后台管理系统,无人机在巡检过程中,可自动比对标准图像,一是将公路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将路面破损、护栏变形等问题记录形成台账,列入维修计划;二是及时将路面垃圾、标志牌歪斜等问题反馈养护公司,及时处理;三是将车辆事故、交通拥堵等紧急情况立即通知辖区交通公路站和养护公司进行应急处置。
全域覆盖:8条国省道、424公里道路无人机巡检网络全覆盖。
灵活巡查:车流高峰时段,无人机实时监测事故、拥堵,数据直传智慧后台,助力应急处置。
技术升级:基于高精地图的航线规划,突破传统人工操作局限,提升巡查精度与安全性。
案例:“五一”期间,无人机快速发现多起紧急事件,通知辖区部门及时处理,保障道路畅通。
贵州
汛期巡查“智慧眼”
防汛决策更精准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高速集团”)下属汇联通支付公司搭建的贵州高速公路养护综合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按照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及贵州省公路局有关工作部署,围绕高速公路养护及监管业务构建的智慧化应用系统,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高速公路养护全路网、全周期、全覆盖的综合监管,大幅提升养护管理及监管效能,满足贵州省高速公路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要求。
特别针对汛期到来,系统新增了特殊巡查功能,基于日常巡查上报的数据,结合汛期对增加巡查频次的管理要求,对数据进行实时汇聚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可视化图表和统计报表,帮助管理人员快速掌握全省高速公路汛期风险态势。
汛期特殊巡查功能上线后,巡查员在巡查过程中,可通过省级养护管理平台App移动端自动采集巡查轨迹,实时记录巡查时长、里程,并同步至GIS地图,自动填充巡查路段桩号、里程、时间、天气、巡查车辆及人员信息。若发现汛期隐患或病害,巡查人员可通过App移动端将现场情况一键上报,大幅提升巡查信息填报及处置效率。
汛期巡查功能上线:省级养护管理平台(含App移动端)面向全省31家单位推广,覆盖67条高速,日均处理巡查数据近200条。
智能化数据采集:巡查轨迹、时长、桩号、天气等信息自动同步至GIS地图,隐患一键上报,提升防汛指挥决策效率。
精准定位与响应:病害位置通过高精地图实现车道级定位,为施工决策与复修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成效:系统试运行期间,巡查信息填报及处置效率显著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全面强化。
甘肃
“智慧巡检养护平台”
破解传统管养难题
甘肃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养护体系
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深度融合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推出智慧巡检养护平台系统,推动公路病害巡查、养护决策及管理流程向自动化、精准化转型,构建“监测—分析—处置—回溯”闭环管理模式。
AI巡检:搭载智能摄像头与AI算法,实时识别路面裂缝、坑槽、标志标线磨损等病害,自动生成包含位置、大小、严重程度的巡检报告;系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形成精准识别模型,实现病害分类判定与优先级排序,为养护作业提供标准化指引。
云端架构:基于SOA架构与WebService技术,集成设备基础数据、路段管理范围、用户权限分配等功能,支撑全路网信息化协同;动态更新公路数据资产,实现养护任务智能派发、进度跟踪与质量验收全流程线上化管理。
创新算法:应用经纬度转桩号算法,打通实景图片与公路桩号的空间关联,支持“以图查桩”和“以桩查图”双向检索;病害位置精准定位至桩号,辅助养护人员快速调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提升病害溯源效率。
GIS可视化:整合GIS地图与病害数据库,直观展示病害空间分布、实景照片及多维属性信息;支持按路线、类型、时间等维度生成环形图、柱状图等可视化分析报表,辅助制定靶向养护策略。
管理升级:建立统一巡检标准,消除人工巡查主观误差,实现病害描述规范化;养护任务线上闭环流转,工单处置进度实时可溯,管理效能全面提升。
成效:系统覆盖定西全域干线公路,实现“AI巡查替代人工巡检、数字报告替代纸质记录、智能决策替代经验判断”的养护模式转型;通过病害回溯功能,精准识别高频损毁路段,为道路改造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公路养护
智慧养护,未来已来
当车载巡检设备与高精地图深度融合,传统“模糊巡查”转向厘米级病害追踪;当无人机集群突破地形限制,在暴雨夜自动巡航扫描高危边坡;当跨部门协作平台将设计、施工、监理多方数据实时串联,消除信息孤岛——这些散落在公路养护链条上的“微创新”,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行业生态。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有的只是对现有工具的创造性重组:AI算法嫁接于普通摄像头,让路面裂缝识别精度逼近人眼;历史养护数据与智能模型耦合,使资金分配从“撒胡椒面”变为精准滴灌;边坡传感器与气象预警系统联动,把防灾响应从“事后抢险”推向“事前布防”。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重新定义了“道路健康”的管理维度。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路面的细微裂缝被转化为可追溯的数据流;通过物联网感知阵列,桥梁的应力变化成为预警系统的“脉搏”;在GIS地图上,路网化作跳动着不同颜色警示灯的立体沙盘。道路不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能会“呼救”的生命体——涵洞积水超限时自动触发排水指令,护栏位移厘米级偏差即刻生成维修工单,甚至路基下方的地质活动也被纳入监测网络。
未来公路养护是科技与人文的共舞。无人机穿梭云端,精准捕捉隐患;物联网编织道路“感知神经”;大数据为病害开“诊疗方案”。养护让公路会“呼吸”,雨季自动排水、寒冬智能融冰,车流与设施在云端对话,隐患悄无声息地化解。科技隐于幕后,安全与畅通成为日常,这便是智慧养护的温暖答案。
本文仅摘选部分省份的部分案例
欢迎评论区补充讨论
推荐阅读
《中国公路》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全国公路工程项目交流①群
如不能加群,可搜索小助理微信号
zgglxmtxzl1,申请入群
来源:整理自江苏交控、浙江交工集团、福建公路、青岛交通、贵州高速、甘肃交通运输
责编:程子研
校对:苗挺节闫可欣
审核:余大鹏 陈露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请点赞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