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慈鹏芬:以代码改变采煤方式

慈鹏芬:以代码改变采煤方式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在苏鲁交界的微山湖畔,中煤大屯公司姚桥煤矿千米井下的智能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的金属光泽与智能设备的电子屏幕交相辉映。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正专注调试着智能设备,他的身影与身后整齐排列的智能化采煤装备构成姚桥人的奋斗剪影。他就是2024年度中国中煤集团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姚桥煤矿设备管理科副科长慈鹏芬,一位用数字代码改变传统采煤方式的智能先锋。

奋力攻坚,

工作面实现智能突围

2018年,中煤大屯公司启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设,姚桥煤矿在7263工作面筹备建设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慈鹏芬被委以重任,成为智能化建设的技术带头人。

“7263工作面地质条件复杂,这给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重压之下,慈鹏芬选择迎难而上,奋力攻坚。

筹建初期,在北京煤机厂试验车间,慈鹏芬带领12人技术团队昼夜轮班调试设备参数,攻克了液压支架与采煤机协同控制的技术难题。

试验台上,支架动作总比采煤机慢0.8秒。这个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延时,却可能给安全开采带来隐患。“0.8秒里藏着3个控制环节的时间延迟。”慈鹏芬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慈鹏芬在调试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下数百组数据……他带领团队试图从这些数据中寻找到破局的关键,摸索出调整参数的依据。

团队成员采取轮班工作制,慈鹏芬却坚持全天在岗,困了就在试验台旁和衣而眠。终于,经过无数次参数调整终于实现支架与采煤机毫秒级联动,年轻的技术员们禁不住欢呼起来,这份欣喜让慈鹏芬湿了眼角。

这场持续18个月的技术攻坚战,迎来了7263智能化工作面地面远程“一键启动”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煤集团第一个复杂地质条件智能化工作面的建成和安全生产。

执着创新,

废旧设备华丽变身

“慈鹏芬始终奋战在矿井智能化建设的第一线,执着创新,以创新思维破解技术难题,推动矿井智能化升级。他深度参与了多个技术攻关项目,包括端头支架设计、智能化工作面供液系统研发等,均取得显著成效。”该矿党委书记亢俊明由衷地赞叹道,“像慈鹏芬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2022年,慈鹏芬盯上了3台“锈废旧”的PLC控制箱。在多数人眼中,这些被淘汰的设备不过是待回收处理的金属废料,但在慈鹏芬手中,它们即将完成华丽蜕变。

“控制系统是供液系统的‘大脑’。进口设备价格太高,能自己动手改造的就不要花钱了。”抚摸着设备斑驳的外壳,慈鹏芬带领团队开启了废旧设备智能化改造攻关。

慈鹏芬在工作中

白天在井下测量参数,夜晚在办公室编写设计方案,他们用3个月时间将PLC控制箱改造成智能供液设备,并自主开发了远程控制程序,实现井下多个工作面与地面调度中心对供液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无人值守。如此一来,大幅降低了井下作业风险,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支持。

在智能化创新工作中,慈鹏芬主导完成供液系统、工业环网、千兆光纤通信系统的集成设计,组织安装调试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千余台(套),为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安全高效运行作出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

做智能化建设的“琢玉人”

“智能化建设不但要配齐设备,更要培养智能化人才。”在慈鹏芬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智慧矿山安全创造财富》《智慧矿山建设规划方案》《智能开采技术报告》等书籍资料。

日常工作中,慈鹏芬带领团队定期开展理论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将理论培训、现场教学、现场实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这里每个指示灯都对应着现场设备,技术人员的眼睛要能穿透地层。”在智慧调度室里,慈鹏芬指着智能集控平台对技术人员说。

他的这种培养模式已结出累累硕果,团队成员3人获得工程师职称,10人成长为智能化建设骨干;徒弟陈海洋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在大屯公司“技奥会”上获得综采维修电工(智能化)一等奖。

“我很荣幸成为智能化工作面建设队伍中的一员。”慈鹏芬说,“虽然其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很享受解决困难后的成就感,就像玩游戏‘打怪’一样,通关了就‘升级’了。”

“矿党政非常注重智能化人才培养,全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慈鹏芬表示,下一步,他和团队将在做好智能化建设的同时,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结合矿上的智能化人才培养“琢玉工程”,加快智能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努力解决智能化建设中的人才紧缺问题。

作者:刘利顺 版面编辑:于红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