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 · 3234 期 · 10790 篇
张晓萍
2024年度中国宝武“金牛奖”
马钢技术中心炼铁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们研发的高炉风口智能巡检装置投用后,替代人工对五座高炉风口倾角精准监测,每月完成190多组在线数据参数测报,有效支撑了高炉稳定高效生产。”在马钢炼铁总厂2500m³高炉风口平台上,正在现场技术跟踪的张晓萍欣慰地说。
自中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马钢,张晓萍在炼铁科研一线一干就是17年。高炉炉台,烧结机台车、混合机生产现场,原料料场……现场的摸爬滚打,让她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领军人。张晓萍带领团队突破高炉智能检测、多能耦合降碳等核心技术,获得10多项省、市、公司科研成果奖,并获国家专利30余项。
破“壁垒”践行“智数炼铁”
高炉是钢铁生产的“龙头老大”,但高炉如同“盲盒”,出现问题把脉问诊难度大。如何快速诊断问题、找出症结并快速施治,让高炉健康顺行?近年来,张晓萍带领团队刻苦攻关,自主研发两项行业首创技术:一是研制开发了全料面三维测绘装置及技术,让高炉内部“可视化”“透明化”,通过3D扫描实时生成料面形状数据,为高炉操作者实施上部调整“手术”提供了“窥镜”;二是针对高炉风口人工检测周期长、数据欠精确、高温环境作业,以及煤气泄漏风险等“痛点”,创新研制了高炉风口智能检测系统,精准测绘高炉风口倾角、休风料面参数等变化,实现风口自动提取数据、分析数据的高效运行。这一套“智慧炼铁”组合拳自2021年应用以来,年均创造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相关技术已获5项发明专利,并摘得“中国宝武重大成果奖”。
“铁前制造成本要占到钢铁企业总成本55%左右,配矿就是炼铁人的‘烹饪术’,我们一直在开展配煤配矿技术研究。”张晓萍介绍。
近年来,面对新挑战,如何打好“减量增质”的“科技牌”?张晓萍带领团队,密切追踪每周铁矿石市场动态及价格波动,深入剖析。与此同时,团队联动采购、制造、铁厂优化方案,先后成功开发出近60种新矿种配矿方案,其中20余种高性价比新矿种投入生产配用,显著降低了烧结原料采购成本,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盯“绿色”攻关“低碳冶金”
“钢铁行业里,烧结工序是碳排放大户,所以现在特别关注如何在这个环节减碳。”张晓萍介绍,烧结生产中要用到诸如煤粉、焦粉这些固体碳基燃料,这些都是能耗的大头,如果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少用这些固体燃料,就能既降本又减排,对实现“双碳”目标大有帮助。
张晓萍致力于大型烧结机高效烧结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开展烧结机制粒效果及能耗差异等研究,提出了稳产降耗技术的基本思路,实施后降低了烧结固体燃耗、烧结过程的污染物排放量。
与此同时,张晓萍与团队研究如何应用多种再生能源,提高固体碳燃烧效率,减少一次能源碳的消耗。通过无数次实验室研究和数值模拟,并与多家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探究,终于找到了最佳工艺方法。团队结合在富氢燃气喷吹领域积累的均匀喷吹、安全防逃逸、精准调节控制自动化系统等技术,为实现双介质耦合喷吹减碳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马钢45吨重载车轮全流程降碳20%,到汽车用钢碳足迹缩减30%,都有着张晓萍团队铁前降碳的坚实工作,“让每吨马钢钢材都带着绿色身份证走向世界。”张晓萍目光坚定。
“传帮带”培养科研“生力军”
“在张所长的指导下,我承担完成了三项中心课题,今年我将担纲公司课题。”胡俊虽然入职短短两年,却成长迅速。去年,他承担的“基于智能算法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开发”等两个项目,先后获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马鞍山专场赛优秀奖及马鞍山市第一届创新方法大赛团体三等奖,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2024年新入职博士王子涵在张晓萍的指导下,开展“高炉煤气管道腐蚀源氯离子的检测方法研究”项目,目前在有序推进中。
作为安徽省“538英才”领军人,张晓萍始终践行“传帮带”理念。她通过项目实战、学术交流、跨界协作等方式,压“重担”练“筋骨”,培育出10余名技术骨干,所带团队先后斩获全国发明创业奖银奖等多项荣誉。
“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让创新星火燎原。”从攻克“卡脖子”技术到培育创新队伍,张晓萍始终坚守着一颗钢铁报国的初心。
2025年这么干 | 马钢集团: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全力以赴变革突破
编辑:东方不胖
出品:宝武融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