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是江河脉搏的感知者
用数据记录暴雨洪水
他们
是洪水中最美逆行者
用担当守护万家灯火
他们
是水库的守护者
是堤防的守望者
是水闸的指挥家
他们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
他们
踔厉奋发、迎难而上
从水库大坝到田间地头
从河道清淤到水毁抢修
他们舍 “小家” 温暖
只为护 “大家” 安澜
他们以实际行动
践行治水必躬亲
他们以江河为家
用平凡之躯
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在广州市黄埔区金坑水库的库区周边乃至上游白云区流域,总能看到一个斜挎帆布包、拎着长柄手电的身影——巡查员郑坚的巡库路,是用双脚在3公里坝体上“磨”出的年轮。从1991年至今,他累计徒步巡库超3万公里,磨破了60多双劳保鞋,记录下30多本泛黄的巡查记录,成了金坑水库行走的“活档案”。
日复一日的“笨功夫”
每天9点,郑坚的帆布包已装齐“老四样”:卷边的巡查手册、钢卷尺、白蚁探测杆、长条竹棍。他的工作没有捷径,全靠日复一日的细致。他通过眼看、耳听、手摸、鼻嗅、脚踩等直观方式,对工程表面和异常现象进行检查,推动发现并处置隐患400多项。
90年代的拓荒岁月
上世纪90年代,金坑水库在自收自支体制下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在“既要守好坝,又要养好库”的双重压力下,金坑水库管理团队探索出一条“开源节流、以库养库”的创新路径。一方面,全体人员按区域分片包干大坝维修养护,其中郑坚带头负责背水坡150平方米的草皮养护。他雨季冒雨填平鼠洞、补种草皮,确保坝体植被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另一方面,坚决落实通过生态创收来盘活水库资源的做法。通过在库区背山坡荒地试种萝岗菠萝,在库尾浅滩围网以割草喂养方式养殖四大家鱼,这不仅改良了荒地、减少库区蚁源侵犯、改良水源入库后水体水质,还能增加收入,保证了水库正常运转。
污染溯源的“生态侦探”
2008年和2018年金坑水库两次突发水质黑臭问题,郑坚当起“生态侦探”徒步追污。连续十多天,天天深入上游白云区流域内的穗丰坑涌和兴丰坑涌,沿河步行每天不少于15公里,翻山沟、钻草丛,发现两条河涌所有隐蔽排污口和污染源头,为推动上游治污提供第一手完整的摸查资料。同时,手绘污染源图,用红笔标注30多个风险点。其中有一次,他发现上游养猪场偷排废水,便带着村民蹲守三天,用手机拍下证据,提交上级协调整改,推动水质回升至Ⅱ类。
新时代以来,他不断学习研究,通过考取电工证、船只驾驶证等,成为金坑水库运行和水面巡查的最可靠熟练手。同时配合在金坑水库重要出入口安装5套太阳能语音警示杆,平均每天教育劝离野泳、野钓人员2人次。
机械设备的“听诊专家”
面对服役超20年的老设备,郑坚有套“土办法”,听声辨故障。启闭机齿轮箱因缺油会发出“咯吱”声。平均每年处置2起闸门卡阻问题。
眼看手摸查隐患。他每周定期对溢洪道闸门、铰链等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锈斑立即打磨并补涂环氧树脂防锈漆。同时,溢洪道闸门启闭前均会爬上约3米高的闸门涂抹肥皂水,从而减缓了溢洪道闸门橡胶止水带老化问题。
手写档案。金坑水库设备建“健康档案”,1000条数据全凭手写录入。年轻人劝他用电脑,他摆摆手:“手写的记得牢,停电也不怕。”
暴雨夜的“泥腿子”
金坑水库的引水工程和灌溉渠首控制闸均无自动化控制系统,闸门启闭全凭人力操作。2000年4月,一场特大暴雨突袭金坑水库,潭洞河出现大洪水,引水工程挡水石陂漫顶,引水明渠过水量已超过设计流量6.0立方米每秒,且水位仍持续上涨,不及时关闸控制,300米的引水明渠将可能遭洪水冲毁,为保障引水明渠的安全,郑坚立即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到管理现场关闭控制闸门。
同年7月,金坑水库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单日降雨量突破100毫米。面对突发险情,郑坚冒雨疾行,火速奔赴渠首枢纽开展抢险。现场勘察发现,山洪裹挟泥沙漫过挡水石陂顶部,灌渠入口处水位已超警戒线,湍急水流正持续冲刷渠首结构,严重威胁下游2.35万亩农田的灌溉命脉。危急时刻,郑坚立即协同同事打开挡水石陂泄水挡板和关闭灌溉渠首控制闸门,确保了引水工程和灌渠安全运行。
2023年“龙舟水”期间,输水涵管被树干淤堵。郑坚绑着麻绳跳进2米深水中,用钢钎撬开石块,清理淤堵的树枝和垃圾。在水里泡了半个小时,上岸时浑身打颤,还念叨“涵管闸门通了,值!”
荣誉背后的“赤子心”
郑坚的巡查日志扉页上,贴着儿子满月时一家三口在金坑水库坝顶的合影。照片里,他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背后是碧波荡漾的水库。如今他儿子已成家立业。这位“老黄牛”还守着那句承诺:“水库安,万家安。”34年间,他助力黄埔区水库综合管理中心2023年荣获“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单位”称号,2024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