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跨越山海的“罐军”答卷:一封感谢信背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跨越山海的“罐军”答卷:一封感谢信背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邂逅 · 3224 期 · 10749 篇

近日,上海宝钢包装总部收到越南新加坡大专学校校长陈雄锋的亲笔信。这封穿越山海的信笺,不仅承载着宝钢包装“罐军丝路班”越南学员的诚挚谢意,更折射出宝钢包装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破题智慧。

“当得知有机会加入世界500强中国宝武时,我和小伙伴们兴奋不已,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申请。”越南学员黄庄阳国在开班仪式上如是说:“来到了中国,我看到了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繁华的都市、美丽的校园,这一切深深吸引着我。接下来我们会努力学习,和中国同学交流,提升汉语水平,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作为“罐军丝路班”首届学员,他正是陈雄锋校长信中提到的“跨越山海的技术使者”之一。

“我们衷心感谢宝钢包装对我校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双方合作正沿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这为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感谢信中,陈雄锋校长特别提到,宝钢包装与该校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为越南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实践机会。通过此次来华学习交流,该校师生实地考察了解了宝钢包装的先进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还与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深入的教学研讨,进一步巩固了多方合作关系。这封感谢信背后,是宝钢包装、武工职院、越南新加坡大专学校耗时两年构建的“双循环”培养体系:在越南完成基础技能筛选,在中国进行“语言技术文化”的深度淬炼。

项目筹备组负责人透露,选拔过程历经七轮严苛考核,从语言测试到文化适应评估,最终从近百名越南青年中遴选出30名学员。“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易拉罐制造技术,又能理解中越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宝钢包装一名管理者表示,这种精准定位,使得学员在赴华前已具备基础技能,缩短了岗前适应周期。

在武工职院校园里,越南学员们的讨论声不时回荡在走廊。课程表显示,学校为学员们安排了理论研习、实训操作、文化融合课程等。这种“技术筑基智能赋能文化融通”的三维培养模式,正是项目的创新内核。

这种创新培养模式,不仅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范本,还通过产教协同创造了多重价值:对企业而言,量身定制的人才缩短了培养周期,预计可使新员工适应期压缩60%;对院校来说,实战化课程推动教学改革,武工职院借此开发出多门国际化课程标准;而对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将直接输往越南生产基地,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快速成为“懂语言、精技术、通文化”的本土复合人才。

宝钢包装工作人员表示“罐军丝路班”项目是企业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一创新项目,宝钢包装不仅为自身海外业务发展培育了急需的人才,也为中越两国在教育、文化和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贡献了力量。此外,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还为其他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

共拓东南亚饮料产业新市场!宝钢包装与王老吉深化合作

胡望明调研宝钢包装:深化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

编辑:徐晨杰

图片:宝钢包装提供

出品:宝武融媒体中心

图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