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百年忆巨匠 与桥话沧桑!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

百年忆巨匠 与桥话沧桑!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一生与桥共沧桑,桥桥手塑锁大江。千慧入桥成钢霸,万情融桥写华章。秦桥拱,汉桥昂,今桥等闲万丈长。方将我魂化桥魂,心桥如虹飞巨梁。

方秦汉

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现代钢桥的奠基人、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特级专家,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与桥梁打交道长达半个多世纪,是桥梁界公认的“钢霸”,为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月20日,是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随着日期临近,一批批桥梁后辈来到中铁大桥院桥梁科技研发大楼方秦汉院士雕像前,为其献上花环,表达缅怀与追忆之情。

桥梁后辈为方秦汉院士雕像献上花环。

逝者已矣,然精神常存,生者更需砥砺前行。

4月18日,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中铁大桥院举办。大桥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燕庆出席会议并讲话,大桥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肖海珠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中铁大桥院首席专家高宗余,以及中铁大桥院业务经理庄勇、张强,中铁大桥局高级专家李军堂等多位业界专家齐聚一堂,与来自大桥局、大桥院的青年代表共40余人,共同缅怀中国桥梁界的杰出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

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座谈会前,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方秦汉院士生平介绍短片。随后会议进入座谈环节,气氛热烈而庄重,与会人员围绕传承与弘扬方秦汉院士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及崇高品德谈体会和感悟。多位曾与方院士共事的领导和专家回忆起在技术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方院士以坚定信念和非凡智慧攻克无数难关的故事。他不仅“身入”工地,更“心入”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反复试验验证每一个数据;他对方案精益求精,全程参与每一次尝试。

高宗余院士在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高宗余在发言中感慨道:“方院士不仅是慈祥和蔼的师长,对青年一代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既讲授知识又传授方法;更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学霸’。”他精通各类专业知识与规范公式,能够随时随地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与创新,为我国桥梁科技的自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忆起与方院士相处的日子,高宗余动情地说:“有一次,方院士对我说:‘我是幸运的,你们是幸福的。’这句话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

高宗余进一步阐释,方院士所言的“幸运”,源于其所处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桥梁事业亟待突破的关键时刻,方院士得以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注于祖国的桥梁建设大业之中,这是何等的荣耀与使命。

而“幸福”,则体现在以他为代表的“60后”“70后”桥梁建设者身上。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他们拥有了更加优越的研究条件和技术平台,从雄伟壮丽的长江大桥到举世瞩目的世界级跨海工程,他们不仅深度参与其中,更亲眼见证并亲身感受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从追赶、超越到迈向世界领先的辉煌历程。这是一代人的骄傲,也是国家发展的最好注脚。

黄燕庆在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黄燕庆表示,方秦汉院士的一生,是与中国桥梁事业紧密相连、熠熠生辉的一生;是对“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精神完美诠释的一生;是砥砺创新、追求科学、追求进步的一生。

黄燕庆向参与座谈会的代表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他说,每建一座桥,方秦汉都要跟领导、同事、同行“争吵”无数次,他的理由是——技术是需要争论的,真理越辩越明。在主持九江长江大桥设计期间,当新钢种试制出来后,方秦汉又接着开展与基材相匹配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的研究,同时提出要对新钢种进行试验。当时有关领导不同意,说搞什么试验,用就是了。对此,方秦汉给出理由:“九江大桥采用的是新技术、新钢种,不做试验,万一出了问题,个人被追究责任是小事,国家受损失那就是大事了。”最终,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试验方案获得铁道部领导的支持并予以批准实施。方院士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作风,正是他留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方秦汉院士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传承和发扬他未竟的事业与梦想。

肖海珠在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肖海珠主持座谈会,他简要回顾了方秦汉院士的生平业绩和突出贡献,指出方院士为我国桥梁事业立下不朽丰碑,他以“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的卓越追求,托举起一座座跨越天堑的钢铁脊梁。方院士的一生,是与中国桥梁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的一生,从武汉长江大桥的初露锋芒,到芜湖长江大桥的技术突破,他的足迹镌刻在每一道钢梁的接缝中。

肖海珠表示,方院士曾说,工程师的计算是绝对不能出错的,在方院士的学术成就背后,是无数躬身耕耘的日夜与动人故事,我们要以院士精神为指引,在桥梁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勇攀高峰。

专家和青年代表们在纪念方秦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踊跃发言

青年代表们满怀敬意地表示,将以方院士为终身楷模,将个人追求融入祖国桥梁事业,勇担时代使命,续写中国桥梁事业的新辉煌,让方院士的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方秦汉院士

为中国桥梁事业作出了

开创性、历史性贡献

他的开拓精神

如同他设计的桥梁一般

永远贯通历史与未来

激励一代代桥梁人

追思和学习其崇高品德和风范

传承其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揭秘“钢霸”是怎么炼成的

与桥结缘:

从清华学子到“钢梁巨擘”

1925年4月20日,方秦汉出生在浙江黄岩一户橘农家。虽然家境不算太富裕,但在当地尚文崇教风尚的熏陶下,和家人的辛勤劳动与经营中,方秦汉还是在悠悠橘香中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光,并以优异成绩考取黄岩中学。随即抗日战争爆发,方秦汉一家因时局陷入困顿之中,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其读完初中、高中,他也不负众望,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凭借扎实的功底考上了清华大学。

方秦汉就读于清华大学时在颐和园留影。

在有着良好学风、严谨制度和众多名师的清华大学,方秦汉抓住难得的机会,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忘我地发奋苦读。他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方秦汉在清华大学就读的是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在后来的工作中,他曾多次向身边的人回忆,4年的大学时光中,张维老师对他一生的影响最大。张维老师主要教授材料力学、应用力学、弹塑性力学和板壳理论等课程,要求非常严格,在大学一二年级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考试中,学生即使算式列对了,但只要答案不对,仍旧一分不能给,因为“工程师的计算是绝对不能出错的”。

后来,每每提起这位严师,方秦汉都深情地说:“我毕业后能做出一些成绩,与张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我始终记得张老师的那句话:工程师的计算是绝对不能出错的!”

1950年,怀揣掌握土木工程技术为国效力的决心,大学毕业的方秦汉被分配到铁道部工作,随后又被分配到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与桥梁的终身之缘就此开启。

在武汉桥设计组中,给予方秦汉影响最大、帮助最多的,是集博、正、谦、朴等美德于一身的著名桥梁专家王序森。1950年,王序森担当武汉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配合苏联专家进行武汉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在认真研读苏联桥梁规范、对比美苏技术标准后,他结合武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让苏联专家满意的设计方案。王序森这种既尊重规范,又不拘泥于规范,既认真汲取前人经验,又敢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年轻的方秦汉,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引导和示范。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场景

从新中国第一座里程碑式桥梁起步,凭借踏实肯干和虚心好学的精神,方秦汉开启了现代钢结构桥梁工程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生涯,并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为我国新一代桥梁钢的研发制造,以及中国现代钢梁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在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里程碑式桥梁建设中,方秦汉院士主持或参与了桥梁钢梁等关键性结构设计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和突破性的贡献。进入新世纪,八旬高龄的方秦汉院士仍壮心不已、奋斗不止,对京广高铁天兴洲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新时代的桥梁里程碑的建设贡献了智慧和汗水。

南京长江大桥

九江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

天兴洲长江大桥

大胜关长江大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攻坚足迹:

从“争气钢”到国产钢的全球突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年后,刚满33岁的方秦汉以其在钢梁设计和试验论证方面的不俗表现,被任命为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

武汉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跨度达160米,相比武汉长江大桥,不仅建设规模更大,技术也更加复杂。

武汉桥所用的钢材是3号钢,由苏联提供。南京桥的跨度比武汉桥大,需要更大强度的HJI2低合金钢,当时我国没有这种钢材,也需要从苏联进口。但伴随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宣布撤回全部在华专家,停止钢梁供应,让南京桥的建设一度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困难面前,方秦汉没有被吓倒,而是决定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全身心投入到钢梁设计中。那时并没有现在先进的设计条件,办公环境简陋不说,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更是不可能有,所有的计算都要靠计算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拉出来,仅钢梁杆件截面选定,方秦汉就带领10多个人算了4个月。

最终,在多方的协调努力下,由鞍钢生产出满足大桥使用的16Mnq钢,其强度比武汉长江大桥用的苏联3号钢提高了30%,也因此被叫做“争气钢”,奠定了中国钢桥自主化的基石。

方秦汉在南京长江大桥前留影。

1975年,50岁的方秦汉被任命为九江长江大桥钢梁总设计师。当时国家明确提出,九江桥要从钢梁建设上体现出科学进步。面对国家的信任和艰难的设计任务,方秦汉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后认为,九江长江大桥的主跨达到了216米,应用于南京长江大桥的16Mnq钢已经达不到设计要求,必须采用新钢种。

方秦汉在九江大桥架梁现场。

面对新的挑战,方秦汉进一步深入学习结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又学习了冶金学、金属学、断裂力学、焊接学等相关知识,提出新钢种的试验材料采用56毫米特厚板,并且坚持钢板要能承受零下40度低温。最终国家按照他提出的参数,研制成功了新钢种15MnVNq。

1997年,芜湖长江大桥建设上马,所采用的钢材需要公开招标,各国竞争十分激烈。方秦汉不遗余力主张采用国产的14MnNbq桥梁钢,他在各种场合、各种会议上多次发出肺腑之言:“这种钢种,光研制就花了5年时间,质量完全可以保证,现在虽然是开放的年代,可以购买外国的钢材,但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桥钢,为什么要用国外的呢?”事实证明,用国产14MnNbq桥梁钢板建成的芜湖大桥,质量是完全可靠的,而且为国家节约了1.1亿元的材料费。

方秦汉在芜湖长江大桥工地。

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大桥建设质量,年过七旬的方秦汉亲自抓钢梁的设计、科研、制造、加工、安装等各道工序,跑工厂、下车间、去工地、上桥墩,全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奔忙于凌空的墩台上,用身体力行兑现庄严的承诺,为国家贡献又一座高质量世纪工程。

而芜湖桥的建成也开启了中国桥梁钢走出国门的先河。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桥梁钢已累计应用于60余个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其中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建造、纽约华伦山奴大桥桥面板更换,使用的都是中国钢材。

“钢霸”风骨:

从严谨较真到与世无争

在业内,方秦汉院士“钢霸”的雅号叫了几十年,这来自他技术上绝对权威的地位,也与他“认理不认人”的性格有关。

每建一座桥,方秦汉都要跟领导、同事、同行“争吵”无数次,他的理由是:技术是需要争论的,真理越辩越明。

主持九江长江大桥设计期间,当新钢种试制出来后,方秦汉又接着开展与基材相匹配的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的研究,同时提出要对新钢种进行试验。当时有关领导不同意,说搞什么试验,用就是了。对此,方秦汉给出理由:“九江大桥采用的是新技术、新钢种,不做试验,万一出了问题,个人被追究责任是小事,国家受损失那就是大事了。”最终,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试验方案获得铁道部领导的支持并予以批准实施。

方秦汉在九江长江大桥架设的钢梁前留影。

九江桥钢梁架设期间,有人对其结构设计提出质疑。方秦汉一次次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上作长篇答辩,最终证明他的设计是值得信赖的,大桥是绝对安全的。这就是我国桥梁界有名的“京都大辩论”。

在科学上严谨较真,在工作上不折不扣,但对于名和利,方院士从来看得很淡。他将几乎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桥梁实践,以至在评选院士时,仅仅只提交了5篇论文,让评审会“很为难”,问起时,他说:“以前写的都扔了,现在也不写了。”

他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与桥梁相关的数据他都装在脑子里,人一问起,他脱口而出、丝毫不差。

从1954年到2000年,他一直安于一个没行政级别的设计组长,到晚年才被任命为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一直住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单位分配的旧宿舍里,把分房机会让给其他人,直到2011年妻子去世,才搬到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楼。

方秦汉在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现场指导工作。

由于常年深入施工现场,又平易近人、十分健谈,干部、技术员、工人都愿意与他交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铁大桥局党校邀请方院士为桥梁高级工程师培训班授课,他不仅没有一点专家学者的“架子”,而且认真负责,是学员们最受欢迎的老师。最让人感动的,是授课后的工作餐,他的要求极为简单:一个荷包蛋,两片小白菜,几根挂面条即可。

“这几十年来,一直勤勤俭俭过日子,踏踏实实干工作,名利向来看得很淡,要说有什么远大的理想,那就是为祖国建造更多、更新、更美的桥梁。”方秦汉院士这样平淡地看待自己的一生。

精神财富:

从桥梁飞架到薪火相传

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方秦汉院士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许多,但是对于一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桥梁人来说,他是闲不住的。已入耄耋之年的他,依旧将目光聚焦于一座座跨越大江的钢梁之上,对一座又一座大跨度桥梁建造给予关怀和指导。

方秦汉在芜湖桥工地指导施工

2008年,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中跨合龙时,方秦汉院士特意赶到骄阳似火的合龙现场,见证又一座里程碑式桥梁取得重大进展。对于这座桥,他从设计到建造都给予了密切关注,曾多次到施工现场考察指导。他对陪同的人说:“这座桥钢梁的桁段架设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你们要对大桥的创新成果进行总结、保护和宣传,向外界展示中国世界一流的建桥水平。”

对于京沪高铁大胜关长江大桥这又一座里程碑桥梁,方秦汉院士对桥梁在材料、结构、工艺上的创新极为关切,曾多次到工地为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性技术设计“把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他把对后辈的关爱、对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希望化作殷殷寄语:“桥梁施工是一门严谨而精细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负责的科学。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大桥局技术力量优势,将其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生产力。”

方秦汉在大胜关长江大桥工地

半个多世纪里,方秦汉院士步履不停,在祖国的大地上编织道道彩虹。由一桥飞架,到长江之上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座跨江大桥,中国桥梁从学习图强,到追赶超越,再到领先世界的发展路途上,都有他孜孜不倦、坚定前行的足迹与身影。

他的人生格言“工程师的计算绝对不能出错”,深深影响了几代桥梁人,激励桥梁后辈秉承严谨认真、传承创新的精神,向黄河、长江、深谷、海洋发起挑战,不断刷新“最长、最高、最大、最快”的桥梁建设纪录,书写当代中国桥梁向“大跨、轻型、高强”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让中国由桥梁大国向着桥梁强国不断迈进。

百年回望,方秦汉院士以钢铁铸就的不仅是桥梁,更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科学报国、创新不止”的精神。

正如他笔下的诗句:“身化桥魂融历史,心桥天宇任飞航。”这跨越时空的“钢魂”,将继续托举中国桥梁,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何 敏

文字|王小梅 晋旭俊 曹 雪

图片|资料图片 晋旭俊

来源|桥梁建设报 中铁大桥院

【相关推荐】

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合龙

“进度条”刷新!文蒙铁路先行施工点建设全面推进

春日奋进正当时!中铁大桥局项目建设持续提速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