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双胞胎
有着相似的成长轨迹
从同样的小学、初中、大学
到如今相同的身份
米轨机车“诊疗师”
这对双生姐妹花就是来自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
昆明机务段开远检修车间的
傅筱茜、傅筱媛
从小在米轨旁长大的姐妹俩
用青春续写着
百年滇越铁路的传奇
今天小编就带你
聊聊她们的故事
图左为姐姐傅筱茜
姐姐
机车仪表的“精密校对师”
“超过1%的误差都是不行的!”
“油压表量程500千帕,偏差11千帕,需重新校验。”3月16日9时许,开远检修车间库内,姐姐傅筱茜眼神专注,正在对东方红21型机车的油压表进行校验。不远处,妹妹傅筱媛正在驾驶天车对车体进行吊装作业。
2023年,傅筱茜成为开远检修车间的一名仪表校对员。她的工作是为“古董级”米轨机车的仪表进行精密检测,确保每一块仪表的数据误差不超过1%。
“仪表就像机车的心电图,哪怕最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傅筱茜手持检测设备,眼神专注。她每天要校对近百块仪表,从油压表到水温表,每一块都要反复校准至分毫不差。
这份较真源自童年。儿时,姐妹俩总喜欢观察从远处呼啸而过的列车。姐姐傅筱茜有时会模仿铁路职工,用铁锤敲紧钉子。妹妹傅筱媛蹲在一旁,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钢轨的轮廓,数着每一根枕木的间距。
“小时候,总好奇火车里面长什么样,现在每天都能触摸它的‘心脏’。”傅筱茜笑道。在她身后,工具箱里的专用校准工具被分门别类码成彩虹色——这是她对抗“毫米级战争”的“武器”。
妹妹
柴油机的“心脏手术师”
“恐高?早被天车治好了!”
与姐姐的“静态”工作不同,傅筱媛堪称“一专多能”。作为内燃机车钳工兼职天车司机,她既要为柴油机更换精密喷油嘴,又要驾驶高空天车吊装数吨重的机车部件。
“第一次爬上天车驾驶室,腿抖得几乎站不稳。”回忆起刚入职时的场景,傅筱媛笑得爽朗。为了克服恐高,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反复练习攀爬天车梯架,直到手心磨出茧子。操作天车时,她先从低空吊装小零件开始,逐步挑战更高、更重的任务。如今,她能在不足2平方米的司机室内,精准操控吊钩。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微创手术”。米轨机车柴油机的喷油器孔径仅0.12毫米,检修时需用放大镜观察,手工打磨至镜面精度。为了练就这手“绣花功夫”,傅筱媛曾连续一个月泡在检修台前,用报废喷油器反复练习。她甚至用镊子夹着米粒模拟操作,直到手腕酸得抬不起来。“这活儿比绣花还精细,但想到火车能载着更多人去看碧色寨、人字桥,就觉得值!”
双生花
一分钟的时差
一辈子的默契
2001年,姐姐比妹妹早1分钟出生。2022年,妹妹比姐姐早1年穿上铁路工装。这对“时差姐妹”的成长轨迹,始终交织在米轨旁。
儿时,她们在废弃轨道上“检修”玩具火车。如今,她们用专业设备守护真实机车的安全。
“小时候,她总跟在我身后,现在倒成了我的师傅。”姐姐傅筱茜感慨道。妹妹入职后,曾手把手教姐姐辨认柴油机零件。姐姐用“钻牛角尖”的较真劲,帮妹妹破解喷油器检修难题。
倒班的她们难得同时休息,每次相聚,话题总绕不开机车。“姐,今天我发现仪表有个新检测技巧!”“妹,天车吊装时要注意钢索倾斜角度……”母亲常打趣她们:“你俩的‘家庭会议’像铁路安全会一样专业!”
从碧色寨的法式站台
到人字桥的钢铁传奇
滇越铁路见证过
无数铁路人的坚守
如今
这对“00后”姐妹接力
守护百年米轨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云南记者站(昆明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视频:徐章位 禄海瑞 何俊云 张霆宇 李瑱
编辑:孙晓远 董畅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