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策红利与市场开放持续释放 哈萨克斯坦2025年仍处于“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经济政策的深度对接期,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税收优惠、土地租赁减免等政策吸引外资。例如: • 签证便利:中哈互免签证协议已于2023年生效,人员往来更便捷; • 物流升级:霍尔果斯口岸实施“7×24小时”通关,中欧班列运输时效提升30%。 这些政策并非短期措施,而是长期战略,显示哈萨克斯坦对外资的开放态度仍将延续。 2. 高潜力领域仍存窗口期 尽管部分行业竞争加剧,但以下领域仍存在结构性机遇: • 新能源与绿色产业:电动车及充电桩市场快速崛起,政府计划建设覆盖全国的充电网络,技术合作需求迫切; • 高附加值制造业:阿拉木图多品牌汽车工厂(年产能9万辆)和科斯塔奈州起亚工厂(年产能7万辆)等项目启动,配套零部件供应链需求旺盛; • 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哈萨克斯坦电商渗透率预计2025年突破35%,智能硬件、功能食品等品类增速显著。 3. 挑战与风险需理性评估 虽然机会仍在,但以下问题可能影响商业决策: • 竞争压力:中资企业数量已超5,000家,批发零售、建筑等领域同质化竞争加剧,新进入者需差异化定位; • 政策执行不确定性:地方政策标准不一,法律体系依赖总统令补充,存在短期调整风险; • 文化适配难度:语言障碍(需俄语/哈萨克语沟通)、本地消费习惯差异仍是中小企业主要痛点。 4. “最后机会论”的误读与真相 部分舆论渲染“最后机会”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 资源竞争加剧:欧美企业通过合资模式加速布局矿产和能源领域,例如嘉能可参与高品位铁矿开发; • 市场饱和度上升: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等核心城市零售业趋于饱和,但二线城市(如奇姆肯特、阿克托别)仍存空白。 实际结论:2025年并非“最后机会”,而是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关键节点。早中期进入者需转向技术合作、本地化服务等深层次赛道。 总结与建议 哈萨克斯坦市场在2025年仍具吸引力,但需摒弃“抢滩式”思维,重点关注: 1. 政策适配:利用《商业发展路线图-2025》等政策支持,优先布局政府推荐清单领域(如绿色建材、农业机械); 2. 本土化深耕:建立本地团队(如雇佣曾在中国留学的哈籍员工),集成Kaspi.kz电子钱包等支付工具; 3. 产业链协同:借力中资龙头项目(如福建恒旺300万吨钢铁厂),切入配套供应链。 未来机会将更倾向于 技术创新驱动型 和 资源整合型 企业,而非单纯贸易商。建议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动态评估风险与收益,而非受“窗口期关闭”焦虑裹挟。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