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这份“慢火车”送出的“快”递,请查收!

这份“慢火车”送出的“快”递,请查收!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送上节日祝福和美好祝愿。

“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总书记的话语,鼓舞着每一位正在追梦的新时代女性。

此刻,穿行在成昆铁路的5633次公益性“慢火车”,正驶过大凉山初春的花海,将两代彝族女性梦想成真的美好故事缓缓串连……

成昆铁路沿线普雄站的呷古村,‘住’着绣娘沙马五呷莫的铁路记忆

一个小站、一列“慢火车”、一根绣针串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呷古村绣娘沙马五呷莫的小半生——从彝族放牛娃到非遗传承人,再到带领呷古村367户妇女致富的带头人。她的命运与成昆铁路的风笛声、彝绣经纬交织……

“我最早认识的汉字是‘语文’二字。”沙马五呷莫至今记得,7岁入学那天,她摩挲着新领的语文课本,油墨的清香味扑鼻而来。后来因家中添丁,经济拮据,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妹妹。

山坡上,牛羊悠闲啃草,妹妹在背篓中熟睡。她拾起母亲的绣针,针尖游走间,一朵索玛花在粗布上悄然绽放。

成昆铁路的普雄站距离呷古村仅千米之遥,铁路曾是她生命里最温暖的符号:父亲在车站食堂帮工时,铁路职工常送旧衣服接济;12岁那年,弟弟打翻煤油灯烧毁被褥,普雄站职工连夜送来三床棉被。“被子盖在身上,人暖,心更暖。”回忆起与铁路人的浓厚情谊,沙马五呷莫的眼角泛起泪光。

铁路,还是她眺望世界的另一扇窗。1990年冬,17岁的沙马五呷莫攥着人生第一张火车票,挤上开往成都方向的绿皮车。“那时我想知道,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车窗外的景色飞掠而过,她紧贴玻璃,生怕错过任何一寸风景……

从省城成都归来,她也学着村里那些跑火车做小生意的人们,背着背篼往返普雄与成都,售卖胶鞋、布匹。“慢火车”的哐当声里,她兜售着亲手绣的羊角纹香包,渐渐攒出了弟弟妹妹的求学费用。

年年岁岁,大凉山的索玛花谢了又开,“慢火车”的票价一直没变,沙马五呷莫翻飞的绣针一刻未停。

成昆铁路‘彝绣第一村’,沙马五呷莫的绣针成就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美称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期间,来到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深情寄语让彝家儿女感到无比幸福。

这一年,沙马五呷莫和她所在的乡村以及周边乃至大凉山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些变化让45岁的她莫名兴奋。

沙马五呷莫于当年被选派至西昌参加彝绣培训,现代设计理念如闪电劈开萦绕心间的迷雾:“原来花纹可以简化,绣品能做成抱枕、袜子,还能上网卖!”她将传统“火镰纹”抽象为几何线条,把“羊角纹”融进布偶,古老图腾与现代审美在她的针尖碰撞出火花。

2019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呷古村彝绣合作社挂牌。首笔百万元订单砸来时,全村绣娘连夜点灯赶工。“针脚要密,配色要鲜!”沙马五呷莫举着样板奔走田间地头。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曾外出打工的呷古村妇女坐着火车返乡加入合作社。早上种地,闲时绣花挣钱,村里的娃子们再不用当留守儿童,彝绣产业让女性兼顾生计与文化传承,助力民族地区“柔性振兴”。

在与沙马五呷莫同为彝绣非遗传承人的“80后”为色阿比莫的工作室,绣架上铺着未完成的嫁衣,直播设备旁堆满快递包裹。“这件刺绣上衣能卖近万元,绣娘们月收入有3000多元。”为色阿比莫边说边演示彝绣技法,“以前订单靠熟人介绍,现在直播间里天南海北的网友都来定制。”

依托临近成昆铁路普雄站的地理优势,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合力打造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他们修缮传统民居、建设非遗工坊、开发五彩梯田景观,还将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的游客引流至村中。如今,呷古彝寨已是国家3A级景区。

普雄站经年不变的‘慢火车’,承载着呷古绣娘的美丽心愿

三月的普雄站站台,晨雾未散,举着相机的背包客、捧着绣布的绣娘、演奏彝族口弦的非遗传承人熙攘交错。沙马五呷莫走进站台时有几分感慨——50年前,她的父亲在此帮工贴补家用;半个世纪后,这里涌动着文旅融合的春潮。

蜕变背后,是交通与文化的双重赋能。2022年底,新成昆铁路全线开通后,成都至越西仅需2.5小时,呷古村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游客在“慢火车”上听口弦琴,在非遗工坊体验拧羊毛线,住进彝族风情民宿……“非遗+旅游”模式,让呷古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7万元。村民们腰包渐渐鼓起来,也有了越来越美好的文化追求。

“玉盘玉盘,那孩子何时越过天上万重山”在202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上,一首来自大凉山普格县妞妞合唱团的《玉盘》震撼人心,更在绣娘沙马五呷莫的心里激荡起强烈共鸣。成立于2018年的妞妞合唱团,先后让310余名彝族女娃自信放歌、走出大山。而沙马五呷莫的命运转折也在2018年。看似巧合的机缘,闪烁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音符。

天生喜欢唱歌的绣娘们不禁动了心思。

绣娘们想给妞妞们做件代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绣披风,“愿她们能穿着它登上更大的舞台”。她们精心挑选了比索玛花还要鲜润的玫红色,彩线绣制的波浪纹蜿蜒起伏犹如大凉山的脊梁。沙马五呷莫说:“波浪纹代表大凉山,帽檐上的羊角纹是祝愿,希望妞妞不忘根本,带着祝福去到更远的地方。”

沙马五呷莫和绣娘们找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家公认的“社牛”阿候热曲,集体“勒令”他想办法把披风捎带到普格县大槽乡。

眼下,呷古村正忙着4月投入运营民宿酒店。阿候热曲说,民宿酒店将优先面向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定向招聘,依托酒店住宿、非遗体验、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项目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60万元,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与村民共同富裕。

为了满足绣娘的心愿,阿候热曲找到他的“老熟人”、家住普格县的“慢火车”列车长吉布日哈。“日哈车长带货,一百个放心!”阿候热曲拍着胸脯对绣娘“发誓”。

站台上,一列由普雄开往攀枝花南的5633次公益性“慢火车”静待发车。成都客运段“彝乡情”公益性“慢火车”列车长吉布日哈认真接过披风,就像接过无数飞出又飞回的梦想。

此刻,5633次公益性“慢火车”穿梭大凉山腹地,非遗传承人的绣针串起文化经纬,教室里的童声清唱则续写着两代女性的精神共振——她们跨越的不仅是地理的群山,更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双重维度。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郭嘉冰 龚萱

图片:张志力 龚萱 陈昶玮

编辑:金炫美 苏凡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