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聚焦两会|秦顺全:强化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聚焦两会|秦顺全:强化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春意盎然,万象更新,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来自中铁大桥局的秦顺全院士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参会。秦院士在履职尽责中展现新作为,审议讨论相关报告,提出意见建议,贡献智慧力量,在会议召开中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

秦顺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

秦顺全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时建议,强化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考察湖北,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湖北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强化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路,取得了积极成果,发挥了示范效应。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科学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湖北具有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在科技创新上,党中央是把湖北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的”,湖北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北科教实力雄厚,有中央所属科研机构23家、高校132所、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2个,在校大学生近200万人;产业基础坚实,拥有41个工业大类,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具有独特优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湖北实践成效明显。湖北坚持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了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普惠性的科创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天网”“地网”“金网”“政策网”,推动解决科技和产业创新供需不匹配、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企业研发投入风险不共担的问题。平台运行一年以来,汇聚企业6.5万余家,帮助企业完成需求1.2万余项,探索出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时,充分肯定了这个模式,指出其解决了“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的问题。

虽然湖北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科创供应链链接全国数据资源不足,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通不够,金融支持创新作用发挥不够等。

为此,秦顺全建议:

一、支持将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纳入国家重大改革试点事项。支持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在打通全省技术、金融、人才等数据资源基础上,与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国家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实现全国技术、专家、成果、专利、金融等数据的有机统一,助力全国企业链接全国创新资源、解决企业创新需求。

二、支持在“光谷”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部中心。充分发挥“光谷”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聚集方面的优势,支持“光谷”聚焦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等产业,以“用”为导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部中心,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中心”。

三、支持在“光谷”实行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按照财税〔2020〕63号、财税〔2021〕53号和财税〔2023〕40号文,支持将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财政部、税务总局实行的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范围,对“光谷”区域内注册成立的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在转让持有3年、5年以上股权所得,分别按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减半、免征当年企业所得税,引导激励创投企业及个人股东投向长期创新项目,更好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相关链接:喜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以秦顺全院士领衔、中铁大桥院和中铁大桥局组建的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创新团队,是一支具有国际一流科研、设计、施工和装备研发能力的创新团队。团队围绕高铁大跨桥梁建造与运营安全保障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攻关,尤其在建造新理论、建造新技术、运营安全保障方法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性成果,不仅突破了高铁大跨度桥梁建造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桥梁建造运维技术体系,更引领世界桥梁不断发展,铸就了“中国桥梁”的国家名片。

20余年间,这支团队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参与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使得中国高铁大桥从无到有、一步步迈入“千米级跨度”时代,将中国高铁桥梁建造技术带上世界之巅,一座座“中国桥”托起了“中国速度”,成为了“中国建造”享誉世界的亮点。

心怀建造“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桥梁、“不断擦亮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该团队持续在大跨度斜拉桥、大跨度悬索桥、多塔桥梁、复合体系桥梁及公铁两用桥、跨海长桥、山区桥梁等领域深耕,如正在修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主跨1208米)、世界最大跨度三塔公铁斜拉桥——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大桥(主跨1120+1120米)、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桥(主跨1488米)——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主跨2300米)——张靖皋长江大桥等,实现了多项桥梁原创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全面推广智能建造、数字建造和绿色建造技术。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何 敏

【相关推荐】

喜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为大桥装除湿“空调”!双柳长江大桥主缆内部送气管道开始架设

看!桥梁工地机器人总动员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