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夏冬等: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现状、存在问题及修复对策

夏冬等: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现状、存在问题及修复对策

语音播报
点击播放

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的乱采乱挖、无序开采等导致大量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遍布全省,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显得异常突出。作为京津的生态安全屏障,河北省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强,这些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事关重大。

夏冬等在系统分析矿山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区位特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态、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进展等资料,分析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提出生态修复思路与实施方案,为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撑。

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现状、存在问题及修复对策

夏 冬 邵国梁 李小光 姚纪明 李富平 杨天鸿

摘 要: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北省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的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生态修复现状,揭示了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河北省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提出构建“环境地质致灾机理模式—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与消除—优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地质灾害、修复效果动态监测与评价”4个环节的生态修复理论框架,依据各生态功能定位区的作用、区位特征、气候、土壤等要素,分析总结了适用于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技术与实施方案,并以具体的案例开展了修复工程分析。

关键词: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生态功能定位,河北省

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等9市246个典型金属、非金属及能源类主体灭失迹地的分布特征、破坏方式、修复技术及后期管理模式等调研后发现,矿山迹地以散斑状分布的露天矿为主,集中连片的矿业开发密集地较少;采矿迹地以露天采坑、渣堆、渣坡、排土场为主,迹地类型总体较少,单个矿山破坏土地面积多在十几亩至一百亩之间;生态修复多以栽植乔灌木和撒播草籽为主,管理较为粗放。生态修复虽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的七大类问题不可忽视:

(1)机制不完善,财政资金相对短缺;

(2)责任不明确,新账变旧账;

(3)法律不健全,部门交叉管理;

(4)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

(5)存在二次盗采现象;

(6)修复模式单一,系统稳定性差;

(7)后期管理不到位。

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思路

综合考虑河北省主体灭失迹地的特点与区域特征,提出其生态修复思路为:①对处于环京津冀生态过渡带的主体灭失迹地的生态修复,应以提高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总体目标,为京津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确保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②对处于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应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主;③ 处于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的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应作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主体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休闲;④处于低平原生态修复区的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其主体功能是京南生态屏障和农田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环境宜居;⑤处于沿海生态防护区的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其主体生态功能是提供海洋生态服务,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总体上,根据矿山迹地所处区域及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及时对生态修复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使其适合该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立地条件,以加快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进程,提高生态修复质量,是河北省生态修复的目标。基于此,建议构建由“环境地质致灾机理模式—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与消除—优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地质灾害、修复效果动态监测与评价”4个环节组成的理论框架。

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研究思路

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与技术

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是一个涉及采矿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林学、矿山地质学、土壤学、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系统,应根据河北省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思路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1)矿山地质环境致灾模式及致灾机理;

(2)优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3)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

(4)构建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三位一体”预警指标体系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实现主体灭失迹地的生态修复,需要相应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众多的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研究成果,为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包括:

(1)环京津生态过渡带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技术;

(2)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技术;

(3)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技术;

(4)低平原生态修复区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技术;

(5)沿海生态防护区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技术。

建 议

在主体灭失迹地生态修复方案制定时,应根据河北省的生态修复思路和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结合迹地类型、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遵循“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和“一矿一策”的原则。

引用格式

夏冬,邵国梁,李小光,等.河北省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现状、存在问题及修复对策[J].金属矿山,2024(6):1-13.

原文下载

作者简介

夏冬(1981—),男,博士,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矿山岩体力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河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企业横向课题4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省部级、市厅级项目5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金属矿山》简介

《金属矿山》由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主编为中国工程院王运敏院士,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顶尖学术论文来源期刊)、中国百强报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世界著名数据库收录。主要刊登金属矿山采矿、矿物加工、机电与自动化、安全环保、矿山测量、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工程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优先报道受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资助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金属矿山》核心总被引频次位列26种矿业工程技术学科核心期刊第1位;根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4版),《金属矿山》学科影响力位居73种矿业期刊第9位。

供稿:曾文旭

编排:戴颖熠

审稿:王小兵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