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
他们是算账经营的先行者,是转变观念自我突破的践行者,是把“不能”变为“可能”的开拓者。2024年,他们克服焦炉大修、高炉停产、冬季生产不利因素,以能源为中心组织生产,从“调结构、控参数、降消耗、增回收、压管损”全流程发力,实施各类管控措施28项,完成重点任务61项,创造了供暖季两台CCPP机组满负荷运行等多项历史性突破,实现“找煤气、压蒸汽、降电耗、减氮气、节新水”目标,累计创效1.8亿元。
压减锅炉蒸汽300吨/小时,释放煤气资源40万m³/小时,小时多发电15万千瓦时,吨钢耗新水降至新低,首次实现供暖季两台CCPP机组满负荷运行……在深化“五型企业”建设中,有这样一群人走在前面,他们主动想事、干事、干成事,在能源创效上开辟出一条新路。他们,就是能源创效团队。
能源创效团队合影。
“多压降1吨蒸汽就能节约1000m³高炉煤气”“多挖潜2m³高炉煤气,就能供让CCPP机组多发1度电……”能源创效团队成员在“找煤气”行动中已经把“算细账”融进了血液。面对当前严峻形势,该团队积极践行“算账文化”,发扬斗争精神,破除路径依赖,把“算账经营”细化到每个生产工序及能源使用的各个环节,深挖能源潜力,减少能源浪费,发挥能源最大价值。在他们眼里煤气、蒸汽、氮气、电量、新水等不再是简单的能源名称,而是鞍山钢铁“实打实”的创效源泉。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该团队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2024年,重重困难横亘眼前,7号高炉关停、3号焦炉大修改造,煤气资源限制发电负荷提升,而冬季供暖对煤气、蒸汽的大量消耗,更是让生产运行雪上加霜。
能源创效团队各专业成员正在研究能源创效的方式和途径。
“有限的煤气资源,又要多发电创效,又要保供暖稳定,这怎么可能完成?”“要实现制氧机1+4甚至1+3运行保产,这根本不可能。”“增加转炉煤气回收,这么严苛的操作执行标准,我们怎么可能做到?”一些现场一线职工认定了“不可能”。
面对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难题,是熟视无睹绕着难题走,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该团队成员给出坚定而有力的答案:坚定信心,卯足干劲,迎难而上,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向困难发起挑战。
该团队坚持把构建以能源为中心的生产组织为目标,从“调结构、控参数、降消耗、增回收、压管损”全流程发力,系统优化“蒸汽—煤气—发电”耦合联动,想方设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他们充分利用余热,减少锅炉蒸汽使用,调整市政供暖热源结构,停运低效煤气锅炉;通过集中站所和停运非必要办公取暖的方式,压减取暖面积;实施二电3号机切缸改造,降低煤气锅炉负荷;推广应用新型技术更换汽道新型保温等措施,压降蒸汽损失。
能源创效团队成员正在检查排水器保温情况,确认排水器运行状态。
在压减锅炉蒸汽的基础上,停运多台发电低效锅炉;实施加热炉节能技术改造应用,采取转炉煤气柜低柜位运行、调极限增加煤气柜有效容积等措施,不断挖潜高炉煤气。此外,他们还加强运行方式调整,对功率因数、上网电量管控,让力率电费奖励、基本电费取得新突破;通过6万污氮组网运行,实现制氧机集约生产,降低运行成本;实施用户用水动态管理,开展水处理系统能力挖潜,提升中水回用,减少新水消耗量……他们在能源的各个方面持续发力。
28项管控措施,61项重点任务,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团队成员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供暖季两台CCPP机组满负荷运行这一历史性突破,更是成为他们能源创效之路上的里程碑,实现“找煤气、压蒸汽、降电耗、减氮气、节新水”阶段性目标,累计创效1.8亿元,这一优异成绩,也为公司在困境中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增强了逆势破局的底气。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创新、突破与奋进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经营思维,什么是团队力量。在深化“五型企业”的道路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算账经营”先行者,自我突破践行者,挑战“不可能”的开拓者。
撰稿 能源动力总厂 张鑫
鞍山钢铁记者站 王晓光
微信编辑 蔡铭泽
责任编辑 张雷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