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三千里长堤
感知五千年华夏
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
是黄河治理文化的具象表达
是展现黄河治理文化底蕴
黄河工程建筑美感
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管理水平的载体
为世人讲述着黄河保护与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
形成了十大精品体验线
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
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
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
走进安澜文化线
感受人民治黄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请旋转手机观看
禹门口护岸工程
禹门口护岸工程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清涧镇,上接晋陕峡谷口的黄河禹门口大桥,下连河津市清涧湾工程,工程类别为护岸工程,全长3500千米,现有丁坝12道,防御标准为龙门站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禹门口护岸工程的兴建保护着坝后5000亩滩地、4000千米高崖及山西铝厂40眼群井水源地、禹门口提水工程沉沙池、侯西铁路、108国道、杜家沟煤矿等重要工矿企业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洪效益十分显著。
申都控导工程
申都控导工程位于黄河禹潼河段右岸合阳县境内,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建设完成。工程为土石结构,防御当地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主体工程全长4000米,分四段布设,每段间预留500米回淤口。每段工程长1000米,布设雁翅坝12个,坝间距80米,共布设雁翅坝48个。工程主要作用是控导主流、稳定河势,防止滩岸持续坍塌,维持黄河湿地生态格局,保护东雷抽黄干渠、沿黄公路及沿岸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58年11月25日成功截流,1960年9月15日正式蓄水,1961年4月浇筑到353米,工程基本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两年。目前,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共有27个泄流孔洞管、7台发电机组。坝前水位315米时大坝泄流能力达到9701立方米每秒(含机组共11000立方米每秒)。
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抵御了6次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型洪水,最大洪峰削减率达57.26%,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大大降低了黄河下游漫滩的淹没损失。自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运用以来,千里大堤安然无恙,黄河下游岁岁安澜。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28千米,坝址以上流城面积69.4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控制91.2%的黄河径流量和近100%的黄河输沙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下闸蓄水,2000年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历时11年,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常高水位275米,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其中淤沙库容75.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工程投入运行以来,调水调沙效率提高、功能拓展,建成数字孪生平台、提升运行管理科学性,取得显著综合效益,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坝头险工
东坝头险工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险要位置,历史上此地多次决口,最有名的铜瓦厢决口,结束了黄河七百余年夺淮入黄河的历史,转向东北夺大清河注入渤海。东坝头险工绝大部分工程是在1949—1957年,根据河势变化,经过不断抢修陆续修建起来的,后经过多次加高改建,形成现有规模。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临东坝头视察黄河;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再次乘专列来到兰考东坝头,视察黄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了解沿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东坝头视察黄河。
如今,东坝头已成为集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水工程水文化融合展示基地、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特色景区。东坝头险工已经成为花园式工程,成为向世人展示黄河保护治理变迁、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泺口水文站
泺口水文站是全国基本水文站和重点报汛站,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单位报汛任务,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及水资源调度提供各项水文资料。建站百年来,经过几代水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收集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水文数据,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泺口水文站建有全自动气象站,实现了风力、风向、降水、气温、水温的全天候自动监测。建设了水文一体化云视讯平台,满足了远程调度指挥、视频监控、单兵测验、视频会议等信息实时获取交互,为黄河下游防汛、防凌及水资源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
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总长66.55千米,2002年开工建设,2004年年底完成济南段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后的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功能于一体,被誉为确保黄河防洪、安澜的“水上长城”。依托66公里的堤防建成了“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经过20多年的打造,已经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AAA旅游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07年,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2008年荣获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相关链接
黄河宁,天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治理,是关乎国家盛衰和政权兴亡的大事。历代劳动人民与治河先贤为治理黄河水旱灾害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或因河政松懈废弛,或因治理措施顾此失彼,黄河为患的局面始终没有根本改观。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在炮火硝烟中起步,真正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古老黄河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九省区,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黄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目前,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于一体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体系更加完善,有力保障了黄河下游伏秋大汛岁岁安澜。遍布两岸的水文化展示场所,串珠成链,贯通上下,形成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展示带。
走过三千里长堤,感知五千年华夏。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建设,是黄河治理文化的具象表达,是展现黄河治理文化底蕴、黄河工程建筑美感、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管理水平的载体,为世人讲述着黄河保护与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水文化品牌,辐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以及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治理工程,以黄河工程、历史遗迹、生态风光、地理风情等为主题,构建“一带驱动、四区支撑、核心引领、多线串珠”的建设格局,形成黄河干流安澜文化线、科技治河线、黄河记忆线、地理标志线、历史经纬线、红色传承线、廉洁文化线、科普风光线、教育研学线、乡村振兴线十大精品体验线,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展示黄河秀丽风光、历史底蕴,彰显黄河治理文化时代价值。
来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