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查明重大地质构造20余处,成功治理并消除构造隐患3条,解放资源储量超过百万吨……近年来,山东济宁能源集团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通过加大勘查力度、强化科技攻关、建强人才队伍,在地质灾害防治特别是水害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探索出一条从源头预防、区域治理到“治保结合”的安全发展路径,实现安全效益与资源效益双提升。
解决复杂地质安全回采难题
过陷落柱回采,对于井工煤矿来说,一直是公认的难题。
2025年9月,济宁能源集团金桥煤矿4312工作面启动过陷落柱回采,全程执行限高、挂网和微震电法耦合监测等安全保障措施,至11月8日安全平稳推采通过,未发生任何涌水、漏顶事故。
“此次陷落柱回采,我们解放保护煤柱资源约40万吨,减少一次工作面搬家,更开创了山东省煤矿‘工作面安全强过陷落柱’的先例。”金桥煤矿矿长戈海宾说。
早在2021年,济宁能源集团所属资源勘查公司就自主完成金桥煤矿陷落柱探查治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创新采用地面定向分支钻探与垂向丛式钻孔工艺,结合物理测井精准判层,全面掌握了陷落柱范围与含水性,并实施精准加固。
该工程先后通过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的安全性评估,以及由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权威专家的联合评审。
“回采工作面探查治理强过陷落柱在山东省尚属首例。该工程的安全实施,离不开精准探查、超前治理、综合验证、集体评价、全面监测和预防等全方位探治采监方案,也为集团地质人员、指导专家提供了评估依据。”济宁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李永雷说。
“强过陷落柱方案能够得到各部门的认可,的确不容易,对地质防治水管理人员,确实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能安全顺利通过,完全避免工作面搬家的施工风险,从经济和安全两方面讲,都非常值得。”济宁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济宁矿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振武说。
锻造专业化地质保障铁军
近年来,济宁能源集团牢固树立技术保安理念,大力推动地质及防治水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成为事故“吹哨人”。
2019年,济宁能源集团从专业地质勘探队引进水文地质专业高级工程师,建强地测管理中心。
2020年12月14日,济宁能源集团联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水文局,成立济宁矿业集团矿产资源勘查公司,专门从事该集团所属煤矿的地质勘探业务。
目前,矿产资源勘查公司由济宁能源集团副总工程师兼任董事长,向上强化沟通,向下狠抓落实,有效打通了地质勘探工程落实通道。
“矿产资源勘查公司现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7名、本科生7名。”济宁能源集团组织人事部主任刘海说。在济宁能源集团地测中心的监督指导下,矿产资源勘查公司专业团队联合煤矿地质人员集体分析,直接获取一手地质资料,提升了地质勘探成果的实用价值和转化效能。
依托人才力量,济宁能源集团对所属煤矿历史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出20多处重大构造异常区,并根据采场接续安排需要,及时采用地面定向钻探与物理测井综合勘探方法,对地质构造进行立体式探查,准确查明陷落柱1处、古河道砾石区1处、隐伏性地垒构造3处、断层盘位错位区3处。
这支专业团队创新提出“隐伏性地垒构造”概念,并成功追溯关联突水事件,精准勘查、成功避险2次。相关论文被评为湘苏闽皖赣鲁浙七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并获得山东省煤矿水害治理先进适用技术和工作经验奖一等奖。
推动防治水工作实现五大转变
为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细则》,济宁能源集团推动防治水工作实现五大转变,即从过程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从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转变、从井下单点治理向井上井下协同治理转变、从临时措施向系统工程转变、从单纯治水向“治保结合”转变。
济宁能源集团积极应用地面定向分支水平钻探等先进工艺,在其所属霄云煤矿实施采空区底板高盐水封堵,在运河煤矿开展第四系底部古河道砾石层注浆治理,在金桥煤矿推进陷落柱注浆改造工程,形成了“探治结合、一孔多用”的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在治理中探查,又能在探查中治理,实现了“一举多得”。其中,运河煤矿底砾石注浆与金桥煤矿陷落柱改造两个项目不仅精准治理了水害,更解放浅部资源与保护煤柱近100万吨,实现安全与资源双赢。
通过对老空区底板涌水的综合治理,济宁能源集团每年还可节约高盐水处理费用约500万元,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同步提升。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继续加大地质防治水投入,锻造更加过硬的技术队伍。”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说,该集团将以“探得准、治得早、防得牢”的硬实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为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贡献济宁能源方案。
作者:高文静 李政 王龙飞版面编辑:麻文斌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