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河南栾川白土镇,房前屋后、田间坡头,成片的柿子林疏密有致,硕果盈枝。村民们陆续把新摘的柿子送往无核柿子产业园。
“谷书记,您来啦!”村民刘春花推着小车走向收购大棚,瞧见谷红涛,脸上扬起朴实的笑容。她家离园区步行只要十来分钟,在家门口就能把收成变现。
谷红涛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车务段派驻白土镇的帮扶干部。他快步上前,帮刘大姐卸下装满柿子的竹筐。一旁的工作人员负责分选、称重、结算,一场场愉快的交易很快完成。
大棚下,圆润饱满的柿子码放整齐。牛心、面胡栾、雁过红……不同品种的果色相映成趣。在这里,柿子串起了种、收、酿、售一整条产业链。“以今年的柿子产量,农民收益预计增长30%左右。”谷红涛说。
2024年8月,谷红涛来到白土镇。在入驻一年多的时间里,谷红涛平时一有时间就与该公司负责人雷辉辉一起探讨产品研发与营销策略,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土资源提升产业效益。提到铁路帮扶,雷辉辉满怀感激:“这些年,我们从柿子醋一款产品延伸到十六款产品,离不开铁路的大力支持。”
自2018年起,铁路先后派驻多名干部、投入多笔资金,对柿王醋业有限公司进行帮扶,推动当地柿子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加工转型,助力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经过路地共同发力,柿子保鲜库、自动化流水线、柿子醋生产中心、无核柿子醋产业园相继建成。原生态的柿子被加工成柿子醋、柿子味风味饮料等食品,不少已成为“栾川印象”旗下的明星产品。
截至目前,白土镇已形成3000余亩标准化柿子种植基地,年产值达8000万元。通过不断开发深加工产品,产业链不断拓展升级。
在谷红涛看来,依托这份甜蜜“柿”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仍有发展空间可挖。产业园晾晒场上,工人们忙着布置文化墙。“近期我们正打造景观打卡点、研学场地、文化长廊等,丰富消费场景,为农旅融合打下基础。”谷红涛介绍道。
白土镇的特色产业,除了柿子这一“红”,还有连翘那一“黄”。谷红涛到任后的首项任务,就是建设中药材产业园。
“上到白土坡,三步一棵药,低头是柴胡,抬头是连翘。”一段民间顺口溜,道出当地中药材资源的丰富性。近年来,铁路部门投入资金,帮扶白土镇建成中草药天然植物初加工车间、精深加工车间、检测中心、电商平台和集散贸易中心,打通了加工、存储、交易全链条流程。
“中药材产业园于去年年底完工,今年8月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各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已全面展开。”谷红涛说,该项目新增就业岗位20余个,月均增收4000元左右,并带动周边500余户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
近千平方米的展销大厅内,设置了产品展示区、视频播放区、沉浸式体验区和电商直播区,一站式满足展销、游览、研学等多元需求。
“咱生产的连翘红茶、连翘青柑、黄精茶等产品,已进驻十家店铺销售。”见到谷红涛,在中药材产业园工作的冯依霞笑容满面。她曾辗转多地,在多行业打工,身体吃不消,也难以照顾家庭。“现在工作离家近、环境好、有发展,越干越有盼头!”冯依霞说。
“十四五”期间,白土镇马超营社区(无核柿子)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无核柿子醋获得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金奖。洛阳市柿王醋业有限公司先后获评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柿”业带动周边百余名临时工就业增收,辐射全镇千余户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白土镇将在扩展消费场景、丰富产品结构、挖掘文化内涵、推进农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寻求新的突破。
白土之上,“一红一黄”如一笔一画,正勾勒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河南记者站(郑州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赵钰佩 马思恬
图片/视频:王玮 李景钊 李文东
编辑:赵熳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