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在江苏常州召开。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冶金科技发展中心、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会议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标杆攻坚收官的关键阶段召开,旨在形成行业共识,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钢铁行业“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新动能。
图为会议现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闫勇哲,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处长赵春丽(线上视频参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主任、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培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副秘书长冯超、专务理事张永杰,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冶金工作部部长王欣,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副总裁、党委副书记高一平,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等出席会议。冯超、钢铁协会高级分析师兼处长陈丽云主持上午会议。
图为姜维
姜维在讲话中系统梳理了“十四五”以来钢铁行业节能环保工作的三大显著成效。一是钢铁行业在减量发展的“十四五”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中国钢铁健康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成色。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内钢铁表观消费连续4年下降,钢铁产量总体下降趋势其中国内表观消费2020年10.4亿吨峰值下降到2024年的8.9亿吨,下降了1.5亿吨,年均下降3.8%2025年前季度国内表观消费量为6.49亿吨,下降5.7%,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钢铁行业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坚持“三定三不要”的行业共识,行业自律意识、能力逐步提升。二是“十四五”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攻坚破局取得卓越成果。截至今年10月底共有219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65家钢铁企业完成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6.63亿吨,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47.06元,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为212.44元;54家钢铁企业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1.88亿吨;行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投入已超3100亿人民币。三是极致能效工程系统挖潜,为节能降本增效做出贡献。截至目前,四批申报“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共143家,涉及产能约7.5亿吨,为全行业达到节能目标、实现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能效标杆示范创建工作得到了行业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截至2025年11月中旬,共21家企业完成极致能效验收公示,10家企业以“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进行公示,11家企业以“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工序/设备”进行公示2025年底40家培育企业有望达到国家标杆水平。姜维表示“十五”是国家碳达峰的关键五年,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要积极融入碳市场,加快低碳技术进步,努力实现减污降碳、节能降耗,努力实现中国钢铁低碳转型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双赢
图为高一平
高一平在致辞时表示,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一场技术革命。当前,中天钢铁已形成了“一总部、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常州基地特钢公司致力于打造“高精尖”的优特钢棒线材精品基地;南通基地按照“五化五一流”的目标定位,全力打造一座世界级高端绿色临港钢铁产业园;淮安基地努力打造全球首家金属材料深加工“灯塔工厂”、全球钢帘线“智改数转”的行业标杆。中天钢铁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践行“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将节能环保深度融入企业发展的战略内核。
图为刘怀平
刘怀平认为,钢铁行业转型需把握三个维度: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程系统优化的减排技术重构,“绿电+储能+能效”协同的能源架构升级,以及从规模效益转向质量效益的价值导向转变,助力塑造更好的“负责任钢铁”国际形象。
图为闫勇哲
闫勇哲在解读国家节能降碳政策时指出,“十五五”期间将以碳排放双控为核心,构建“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将碳排放强度纳入约束性指标。同时加速能源系统绿色重塑,聚焦“新增用电需求基本由清洁能源满足”目标,深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攻坚,通过零碳园区建设做“加法”、淘汰低效产能做“减法”,强化科技创新与市场驱动支撑。
图为赵春丽
赵春丽介绍,作为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之一,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改善、推动行业提质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她强调,“十五五”环保工作需精准发力,将通过加大差异化管控,让环保绩效水平高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促进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加快修订钢铁排放系列标准,将超低排放要求上升到标准层面;构建长效监管机制,鼓励企业加大高比例球团矿入炉、氢冶金等创新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力度,驱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图为王培文
王培文作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时指出,2025年委员会推进了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极致能效验收、EPD平台和低碳排放钢建设、政策研究支撑、技术交流、低碳工作推进等多项重点任务。下一步将聚焦行业节能降碳协同推进、重点企业改造验收与经验推广、企业诉求反映与政策建议、技术交流对接、对标竞赛与宣传推广等工作,助力行业“双碳”目标实现。
图为黄导
图为冯超
图为张永杰
会上以视频形式展示了EPD平台的成长和成果,钢铁全产业链EPD平台迎来了又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第300份报告首钢京唐《镀锡钢板及钢带产品》正式发布,首钢京唐副总经理鲍成人作为企业代表发言,分享了首钢在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方面的实践成果,强调了EPD平台对企业提升环保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务实内容引发广泛共鸣。
随后举行的低碳排放钢发布仪式上,八一钢铁、鼎盛钢铁、淞汀钢铁以及万泰钢铁等4家企业的8份低碳排放钢产品证书进行了发布。欧冶云商绿碳事业部总经理徐少兵回顾了EPD平台与C2F平台的发展历程,深入解析两大平台在行业降碳增效、企业ESG表现提升中的深远价值,并对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图为陈丽云
图为鲍成人
图为新一批低碳排放钢产品证书发布
图为徐少兵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在钢铁行业新能源应用课题研究,能碳一体化解决方案,拓展低碳排放钢及EPD在新能源系统应用,开展新能源机车和重卡充换电、储能安全等标准制修订,推动钢铁新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钢铁行业从单点减排向全产业链减排迈进。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为激励行业先进,王欣主持“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获奖班组”颁奖仪式,为2025年竞赛中荣获“冠军炉”的宝山钢铁4号高炉、武汉钢铁7号高炉、首钢股份2号高炉、鞍钢鲅鱼圈M号转炉、太钢1号转炉、首钢京唐2号烧结机、首钢股份8号烧结机、马钢特钢110t电炉、沙钢90t电炉等9个炉座,荣获“优胜炉”的宝钢湛江3号高炉等32个炉座,以及荣获“创先炉”的马钢B号高炉等39个炉座颁发证书,以标杆力量带动全行业节能降耗水平提升。
图为王欣
图为颁奖现场
图为丁文慧
在主旨报告环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丁文慧介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最新进展情况,建议企业加速绿色转型,筑牢低碳发展根基;拓展多元市场,优化全球业务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国际定价话语权;密切跟踪政策,提升规则应对能力。
图为赵承
国网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能源交易业务专家赵承宇作题为《绿电绿证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报告,建议钢铁企业采用“3-5年中长期协议(占70%-80%)+灵活调整”组合模式采购绿电,锁定基础电价与用量,规避市场波动风险。现货采购作为补充,配套储能与负荷预测技术。重视绿电绿证的使用,可直接抵扣碳排放量,应对欧盟CBAM等碳贸易壁垒,国际绿色钢材溢价(20美元/吨-30美元/吨)显著高于购电成本增量。绿电绿证是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11月19日下午会议同步开设“环保经验技术交流会”与“节能及储能技术对接会”两大平行会场,聚焦技术落地与实践分享:来自钢铁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的专家围绕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作23场报告,分享行业经验,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分会场分别由山东钢铁集团业务专家杨富廷和中天钢铁集团环保能源处姚强主持。
图为环保分会场
图为节能分会场
北京京诚嘉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笑作报告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钢铁能效事业部总工徐志海作报告
常州中天特钢有限公司环保能源处处长助理闫卉新作报告
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谢建作报告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能源环保事业部热能室主任李伟作报告
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调研员廖巨华作报告
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副部长闵锋作报告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部长张洪建作报告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副部长殷宏作报告
河南缔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郭方作报告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动力事业部副总经理王长华作报告
宝武清能绿色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佃民作报告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必华作报告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零碳解决方案专家张名川作报告
江苏嘉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勇作报告
中国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高洪光作报告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商业储能营销策略高级经理庞劲松作报告
远大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方雷作报告
河北敬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威作报告
重庆环际低碳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李书影作报告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主管杨明华作报告
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副总工程师宋志浩作报告
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智博作报告
11月20日上午,与会代表前往中天钢铁现场参观,直观感受其绿色低碳发展成就。
图为参观现场
本次年会的成功召开,不仅实现了国家政策与行业实践的精准对接,更搭建了钢铁企业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桥梁。参会代表普遍表示,会议内容兼具政策高度与实践深度,为企业下一步节能环保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商等300余名代表参加。
来源丨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