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山东铁投集团:打造铁路事业综合发展标杆

山东铁投集团:打造铁路事业综合发展标杆

11月20日,《大众日报》9版刊发《主业固根基 产业开新局 科创强引擎 山东铁投集团:打造铁路事业综合发展标杆》,全面讲述了“十四五”期间山东铁投集团勇担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试点任务,出色完成高铁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筹措等功能性使命,书写了交通强国高铁建设管理模式的“山东方案”、在全国打响了山东高铁品牌,新能源、新科技、新装备等“三新”产业也快速崛起,逐渐探索出一条主业强、产业新、科创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铁投”力量。

▲《大众日报》报道版面

▲建设中的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墙夼水库特大桥

□本报记者 万兵兵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十四五”期间,山东加快构建“八纵六横”高铁网,高铁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高铁省际通道进出口由4个增至6个,胶东半岛实现高铁“双环”格局,人流、物流、信息流畅快奔涌,将山海相连、时空压缩,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能。

过去5年,山东铁投集团勇担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试点任务,出色完成高铁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筹措等功能性使命,不仅书写了交通强国高铁建设管理模式的“山东方案”、在全国打响了山东高铁品牌,新能源、新科技、新装备等“三新”产业也快速崛起,逐渐探索出一条主业强、产业新、科创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铁投”力量。

书写高铁建管“山东方案”

  济滨高铁滨州铺轨基地顺利完成接轨作业,济枣铁路全线单次混凝土浇筑方量最大连续梁完成,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工程首座连续梁浇筑完成……“近期,全省铁路建设重要项目捷报频传、接连取得关键性进展,为高效完成‘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俊泉介绍。  作为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承担单位,山东铁投集团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精品”为建设理念,“十四五”期间,先后建成日兰(曲阜—庄寨段)、黄东联络线、济郑、莱荣、潍烟等5条高铁,助力全省高铁通车里程达3055公里、居全国第一;在建济滨、济枣、雄商、津潍、潍宿及青岛连接线等6条高铁,总里程达1340公里;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项目也在顺利推进。  成绩背后,是山东铁投集团在高铁建设管理模式上持续创新,助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搭建我国首个覆盖高铁建管全过程、全业务、全要素、多主体的数智化管控平台——山东铁路智能化建设管理平台,实现了高铁建设从传统管理模式到数字化精准管控的重大转变。  凭借一系列创新实践,“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获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今年9月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方案”。近年来,江西铁航、广西交投、贵州铁投以及内蒙古国资委等20余家单位多次到山东考察交流,“山东方案”可借鉴性得到广泛认可。  铁路建设高质量,铁路运输也在提档升级。“十四五”期间,“济青快线”开启公交化运营,最快75分钟直达,平均15分钟一班的密度让济南、青岛“双圈”协奏曲更响亮;出资4900多万元打造的“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焕新开行,串联起齐鲁大地主要旅游节点城市,激活了“交通+文旅”新业态;组建物流公司,业务快速拓展至新疆、陕西等省份及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济南、青岛、烟台等物流基地平稳推进,集团13条控股铁路旅客、货物发送量保持高速增长,助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现实加速到来。

▲2025年6月13日,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新通道全线贯通

激活资金运作“一池春水”

高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资金保障是关键。山东铁投集团打破传统融资模式束缚,创新运用“财政+基金”“债券+贷款”“股权+市场”“土地+开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为高铁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省市共建共担机制,为高铁建设资金筹措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国家和省级主导建设的高铁项目,山东铁投集团与沿线市原则按5∶5比例分担资本金,沿线地方政府负责境内征地拆迁费用并以批复额度计入股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铁路建设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山东铁投集团累计完成铁路投资3500多亿元,近3年年均铁路投资超400亿元。其中,山东铁路发展基金的运作,堪称地方铁路投融资“典范之作”。铁路基金累计筹措到位各类资金1017.4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88.31亿元,累计实现投资收益123.98亿元,收获寒武纪、阿特斯等一批优质IPO项目,规模和效益稳居各省铁路基金和省内国有投资机构前列。  “铁路基金目前已形成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为山东省高铁建设提供了多元化资金支持。”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平说。  据高立平介绍,山东铁投集团充分发挥双AAA信用评级优势,通过发行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多渠道融资,整体融资成本降至3%以内。同时不断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激活资金运作“一池春水”,全省首个公铁融合类公募REITs——长清黄河大桥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形成“建设—运营—增值—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一列高铁驶过济郑高铁长清黄河特大桥

抢抓“三新”产业让“大象起舞”

通过梳理,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山东铁投集团2021年资产总额3300多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增长至5500多亿元,稳居省属企业前列,但其中近90%为重资产即铁路资产。资产总额大,说明发展韧性足、回旋空间大,但如何令“大象起舞”,成为山东铁投集团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问。  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审时度势,提出“1234”改革发展思路和“353”产业发展战略,特别是以新能源、新科技、新装备“三新”产业为全新动能,推动集团从铁路基建加速驶入转型发展“快车道”,非铁路板块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十四五”初期的37%上升为目前的45%。  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组建铁投能源投资集团,建成41个风光储电站,综合装机近3GW,业务覆盖10省市,储备项目超10GW,参股烟台千亿级核电项目,“风光核储”一体化格局加速成形。特别是换电重卡产业,与国内头部企业启源芯动力纵深合作,一期电池资产投资5亿元,累计收入约1.1亿元,集团实现数据资产入表新突破、首批重卡动力电池入表价值88万元;预计二期规模达20亿元。  新科技产业智算领跑。短短两年间,山东铁投集团抢占“算力”这一新质生产力重要赛道,目前具备超1.5万P高性能算力服务能力,完成近5万P项目决策,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储备订单超300亿元,业务覆盖三大通信运营商及头部互联网企业,正着力打造“算力服务+高端制造+智算底座”全产业链生态。成立数字技术公司,以赋能集团业务管理、传统产业升级为核心,锻造“数字铁投”主引擎,助力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新装备产业提速崛起。成功并购上市公司博深股份,核心业务连年攀升,其中2024年动车组闸片销量12.35万片、超此前6年总和,2025年中标17.55万片、创历史新高,获颁欧洲铁路工业协会IRIS银牌认证,为国内同行业唯一银牌认证。铁建装备领域的“黑科技”同样成果显著,研发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智能施工装备,对单块重达8吨的高铁轨道板精调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经专家认定达国际领先水平。  山东铁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中表示,“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和战略布局。集团优化总部11个机构效能,推动七大专业化板块协同发力,相继成立青岛、烟台、临沂、上海四大区域总部,为集团“大象起舞”搭建起权责更加清晰、运转更加高效的现代化国企治理体系。

▲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智能精调机器人在夜间作业,实现轨道板精调精度0.3毫米内

尊重人才价值激发科创活力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山东铁投集团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打造了一支专业精良、创新奉献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集团自主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高级及以上工程师70余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33人。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山东铁投集团与中科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大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等杰出人才11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近百名。近5年集团研发投入约2.5亿元,同时组建“高速铁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17个创新平台、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让“山东经验”成色更足。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山东铁投集团形成4项省(部)级典型案例、5项科技部成果库成果,9项关键技术在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2项技术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鲁南高铁新建菏泽东站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济青高铁被国家发改委评为首批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智能化建设管理平台入选省级、国家级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集团秉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理念,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也充分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王卫中表示,从“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到“全国劳动模范”,一项项沉甸甸荣誉的背后,是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是集团上下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体现,是迈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自信与底气。

▲2024年9月,合龙前的济滨高铁济阳黄河公铁两用特大桥

深耕新赛道

助力新能源换电重卡产业规模化发展

□本报记者 万兵兵

山东铁投能源投资集团携手行业头部企业上海启源芯动力,深耕新能源重卡用能领域,以模式创新和技术赋能,为绿色交通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购买一辆换电重卡,加上生命周期内的用车、用电成本,比燃油车低20%以上,若电价下降或油价上涨,优势更大。”山铁绿能公司总经理刘正航说,当前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占比约3%,传统重卡更新叠加新增市场需求,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公司换电重卡项目一期投放1137套动力电池,牵头成立全国首家专业电池资产管理主体。二期拟在山东、海南投放6000余套动力电池,可服务新能源重卡2.6万余辆。  针对电池采购成本高的痛点,项目创新推广“车电分离”运营模式。用车方仅需支付一半费用购买无动力车身,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动力电池并按实际换电量付费,大幅压降购车成本。  山东铁投能源投资集团还搭建业内首套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集成物联网、传感通信等技术,实现充换电调控、状态监控、数据可视化等功能,还新增电子签约、银企直连等服务,推动资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实践证明,这一项目节能减排成果明显。截至目前,一期项目累计总放电量超1.14亿度,动能回收回馈电量超2869万度,相当于节能5.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1.4万吨。全部项目运营后,8年预计可节能307.45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645.35万吨,每年可消纳大量新能源电力。

河北承德风光储重卡充换电站,山东铁投能源投资集团电池资产一期项目之一

用“新”发力

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本报记者 万兵兵

筑道齐鲁,筑梦未来。作为一家成立仅7年的省属国有企业,山东铁投集团用生动的数字和扎实的行动诠释了国企转型升级蝶变之路,也铺就一条主业强、科创兴、产业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守旧,敢向新领域迈进;不自封,敢在新产业竖旗。山东铁投集团实现从铁路建设管理“探索者”到行业标杆“引领者”的跨越——高铁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是齐鲁大地“大动脉”;3500多亿元累计投资,是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三新”产业崛起,更是未来发展“新引擎”。  新动能正澎湃,新画卷正舒展。面向“十五五”,山东铁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中表示,集团将积极争取莱临、德商、日照至五莲等多条铁路纳入规划,预计到2027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3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同时持续深耕“三新”产业,推动风光储电站规模扩大、智算产业生态完善、装备制造水平跃升,实现“主业+科创”深度融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可以展望,齐鲁大地上这条钢铁巨龙将把向“新”而行的事业持续壮大,与齐鲁人民一道共创、共赢、共享交通强国美好蓝图,为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铁投力量”。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