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铁路人,为什么来这里?

铁路人,为什么来这里?

有人比喻,治沙人就像是大地的针灸师,他们“手持银针”,在沙漠戈壁的“病灶”上“施针”。每个草方格都是刺激沙地苏醒的“穴位”,让流动的沙丘逐渐泛起绿意。

初冬的乌兰布和沙漠,西北风步步逼近。现在是治沙的重要时间节点

草原铁路治沙人要在临策铁路的关键部位“扎针”——抢抓时机铺设草方格、巩固防沙障,为铁路扎紧防治风沙的“篱笆”。

农垦四团

科学

让沙漠中拱出新绿

“沙子就跟人一样。”张宏杰总跟新来的年轻人念叨,“你跟它较劲,它就跟你耍脾气。”

2009年临策铁路刚开通时,农垦四团治沙区全线最“棘手”的沙区。这里的流沙像充满生命力的猛兽,白天刚被清出来的铁路护坡,一夜过去又会被重新掩埋。

今年开春,53岁的治沙桥隧车间党支部书记张宏杰在沙地里挥动铁锹栽下梭梭树时,铁锹柄上的包浆亮得能照见人影——这是他在治沙战线上度过的第16个年头

2009年,那时37岁的张宏杰与3名工友扎进这里,住的是土坯房,夜里听着沙子打铁皮屋顶的“噼里啪啦”声,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沙雨”

那时候治沙点真可谓“一穷二白”:没有像样的路,拉树苗的卡车陷在沙窝里是常事;喝的水带着土腥味,沉淀半天底下能积起一层沙……

张宏杰至今仍记得,2010年春天,他们栽了半天的梭梭树,回头一看,沙丘移动了半米,苗株被埋得只剩个绿尖子。那天晚上,张宏杰蹲在沙地里数剩下的树苗,数着数着就红了眼——“那是好不容易从百公里外的苗圃运来的树苗,每一棵都是工友们的心血和汗水。”

也是那个春天,张宏杰盯着被风沙撕成条的塑料布突然有了好主意:用麦草扎方格,把沙子圈住

麦草得埋进沙里20厘米、露出30厘米,四个角要踩实,这样才能锁住流沙。起初大家手生,一天扎不了200个方格,膝盖磨出血泡,手掌被草绳勒出深痕,可谁也没叫过苦。

一个月过去,奇迹发生了草方格圈住的沙面没再移动,被埋的梭梭苗竟从沙里拱出了新绿。后来,这法子越用越熟,他们还琢磨出“乔灌草结合”的套路:草方格锁沙、沙蒿固边、梭梭扎深根,再在铁路两侧种上耐旱的沙柳,像给铁道线扎上绿色篱笆。

如今,张宏杰已带领队伍在临策线上累计种下灌木288万余株,筑起151公顷的绿色屏障,铺设固沙土工网格2861万平方米,筑起阻沙高沙障1157公里

巴润海日汗

坚持

就能听见沙漠的“心跳”声

2010年,20岁的费梦星第一次来巴润海日汗治沙区,就懂了师傅张宏杰的话。

411公里处的梭梭再不浇水马上就要枯死了。”费梦星站起身,擦了擦脸上的汗珠。作为张宏杰的徒弟,费梦星最难过的不是扎草方格时的腰酸背痛,而是看着方格中的幼苗因为缺水一天天干枯

2016年春天,费梦星跟着张宏杰在新拓的沙地上扎草方格,计划种植50亩梭梭和沙拐枣。可刚播下种,就遇上了连续60天大旱

治沙点的机井在5公里外。最初他们试着用扁担挑水,可一桶水挑到草方格前,只剩下了半桶。沙层像干海绵似的,水刚浇下去就没影了,梭梭种下去几天就蔫了。

费梦星翻来覆去整宿睡不着:“一定得想个办法。”

第二天,费梦星拿着水管到机井旁,尝试将水管接到沙丘上,可是长达10公里的治沙区,将水管接起来谈何容易?

沙漠里没有平地,管子铺在沙丘上总往下滑,费梦星就带着工友用沙蒿杆把水管固定在草方格边缘,每隔1米扎个小支架

涤纶水带轻便耐磨,最适合在沙漠里铺展。费梦星拿着申请报告找到单位,申请购买新水带。水带运到那天,费梦星带着工友们在沙地上排开长龙,水带在沙地上“画”出一道银色的弧线

3个月后,一条蜿蜒的水带从机井一直铺到治沙区尽头,总长足足10公里

今年35岁的费梦星,总喜欢在傍晚收工时沿着水管走走,听着水流在管子里“哗哗”响,他觉得像是听到了沙漠的心跳

苏宏图

“绿进沙退”

照进现实

苏宏图治沙点上,26岁的赵琦蹲在地上,跟着师傅张帅学栽苗。她鼻尖沾着黄沙,袖套上沾满沙尘,手里的铁锹却握得稳稳的——这是她来治沙车间的第六个月

来临策铁路之前,沙漠于她而言,只是课本里的概念。

报到那天,火车穿越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时,她扒着车窗看到连绵的草方格像绿色铠甲护住钢轨,沙丘间的沙拐枣抽出淡紫小花,才突然明白:原来课本里“绿进沙退”的奇迹,真能成为现实。

夏天,戈壁滩的天阴晴不定。原本暴晒的日头被乌云吞了,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时,大家正忙着加固高沙障

“收家伙,回车间!”张帅喊了一嗓子,治沙队的师傅们立刻开始收拾东西往车上跑,上了车还高兴地说:“这雨下得好啊!”赵琦坐在后面,心里直犯嘀咕:“这雨下得又急又猛,怕是要耽误工期,怎么没人愁眉苦脸?

“看!咱的苗子喝上水了!”顺着张帅指的方向,赵琦看见雨珠砸在沙地上,洇出一圈圈深色的印记,那些上午刚栽下的梭梭苗在雨里微微摇晃,像伸着脖子喝水的孩子。

那一刻,赵琦终于明白,在这里,每一场雨,都是希望的象征——

就像当年的张宏杰在农垦四团、费梦星在巴润海日汗那样,把治沙的初心,悄悄种进了沃博尔治沙区的沙土里。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破土而出,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铁路部门肩负起特殊使命,坚决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沙护路新路径。

5年前,“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的重要力量,临策铁路治沙队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带动沙化重点地区集中治理、规模推进。

“十四五” 期间,治沙队伍锚定国家生态治理规划目标持续攻坚,在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与亚玛雷克沙漠交汇处续写 “绿进沙退” 新篇章,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5年间新增种植梭梭、沙拐枣等耐旱灌木12万余穴,新增人工造林47公顷,相当于66个足球场面积,使临策铁路沿线植被覆盖率提升12%,流动沙丘固定率达90%以上。列车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日均通行列车对数从8.5对增至16.2对,实现生态安全与运输效能双提升。

如今,列车驰骋于沙海,窗外不再只有漫漫沙漠,更有了绵延的绿色与希望。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记者站(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马威 梁呈宇 袁斌 张晶龙 王浩冉 宫凯文

编辑:段星佚

审校:高珊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