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矿“矿业报国 矿业强国”的壮阔史诗中,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三冶)自诞生之日起,便将忠党报国的红色基因熔铸于血脉,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从战火纷飞中守护工业火种,到奠基共和国冶建工业基础,再到改革开放后搏击市场、在新时代奋勇前行,中国三冶始终是中国五矿践行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的重要力量。
站在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十四五”砥砺征程,展望“十五五”宏伟蓝图,中国三冶正传承着深厚的红色底蕴,激发着创新创造的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红色血脉
熔铸于骨的忠诚与攻坚克难的担当
中国三冶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大型综合性建筑施工企业集团。中国三冶的发展史,是与新中国工业建设,特别是冶金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的奋斗史,是一部赤诚报国、无私奉献的红色史诗。这份红色基因,源于中国五矿及其前辈机构与国同行的初心使命,具体展现在中国三冶先驱者的每一次抉择与行动中。
1948年鞍山解放时被拆卸一空的第二制钢厂
1948年鞍山解放时被炸毁的鞍钢4号高炉
1949年修复中的高炉
武装护厂
忠诚守护工业火种,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1948年,解放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为保卫鞍钢不受敌对势力破坏,成立了小规模武装护厂队。12月26日,党中央提出“鞍钢要尽快恢复生产”,武装护厂队员转身成为恢复鞍钢建设的最初力量,也成为了中国三冶先驱者。1949年3月,为更好地开展恢复鞍钢建设工作,鞍钢成立修造部,鞍钢建设者第一次有了规范化组织。“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信念,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中国三冶人刻在骨子里的忠党报国的初心,也成为了中国五矿企业核心精神的注脚之一。
奠基共和国工业基座,热血铸就“钢铁摇篮”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党中央提出“工业优先”战略,鞍钢成为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1952年,我国“一五”计划钢铁类目的首席工程,鞍钢“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炼铁厂七号高炉建设全面启动。这是我国首批自主建设的大型现代化工业工程,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中国三冶于“一五”时期承建的鞍钢无缝钢管厂
中国三冶于“一五”时期承建的鞍钢大型轧钢厂
中国三冶于“一五”时期承建的鞍钢炼铁厂七号高炉
在无缝钢管厂施工过程中,三冶先驱首创了“托梁换柱”工法,冒着厂房坍塌的风险跳入齐腰深的积水中抢险,连续奋战14小时排除险情;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冬中,建设者用体温融化冻结的混凝土,以人力替代机械完成设备安装。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就用滚杠、撬棍和肩膀让百吨构件精准就位;缺乏技术资料,就靠手工绘图、反复试验攻克难关。历时两年,三大工程提前竣工,毛泽东主席专门发来贺信:“鞍钢三大工程的投产,是我国工业化的重大胜利。”
毛泽东主席就“三大工程”开工书写贺信
周恩来总理慰问“三冶”鞍钢建设者
周恩来总理为“三大工程”题词
邓小平同志视察鞍钢建设情况
朱德同志慰问“三冶”鞍钢七、八号高炉建设者
1954年8月,创建一支独立的冶金建筑安装队伍的条件已趋成熟,根据苏联专家建议,经中央批准,1955年1月,鞍钢基建系统的设计公司和地质处合并成立黑色冶金设计总院鞍山分院,施工部分则定名为“鞍山钢铁建设公司”(简称鞍建),划归中央重工业部直属。这就是中国三冶的前身,也是我国当时唯一一支全国性施工队伍。
包钢、石钢、湘钢、贵铝、郑铝……至1958年3月,几万名鞍建人离开鞍山,在祖国的大地上,援建起一个又一个冶金工厂,为共和国工业体系,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着基础。
支援外地建设的征战图(史料)
1958年,重工业部一声号令,完成鞍钢主要恢复建设任务的鞍建改组成立酒泉钢铁公司,2万名鞍建职工西进酒泉,在“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上,住地窝子、喝苦咸水,用三年时间建起一座“戈壁钢城”。在接下来的数年间,这支队伍扎根酒泉,面向全国,继续驰援多地冶金工厂建设。
奔赴甘肃酒泉的三冶先驱临行前合影
1964年,“鞍建”翻牌,“冶金工业部第三冶金建设公司”正式成立,“三冶”之名响彻全国。这支队伍犹如蒲公英种子,散落祖国大地,衍生出27家冶金建设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冶金建设的摇篮”。同时,中国三冶在炉窑砌筑领域独具建树,被时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第二书记,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同志誉为“炉窑之母”。
鏖战火热年代,赤子丹心写就奋斗史诗
60年代,面对严峻国际形势,党中央发出“三线建设”号召。中国三冶人闻令而动,奔赴攀枝花、水城等西南腹地,包建了水城钢厂、支援了攀钢建设。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乌蒙山区,建设者住干打垒、啃窝窝头,用炸药劈山开路,以人力架设管线。在攀钢1号高炉建设时,由于缺乏大型机械,中国三冶人创新吊装技术,用绞盘和滑轮组将百吨炉壳成功安装,被赞为“蚂蚁啃骨头”的奇迹。
80年代,中国三冶为津城人民献上了东郊第二煤气厂,让百万市民告别煤球炉,用上煤气,被誉为“为民送暖的民心工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欣然为中国三冶题词“气化津城兴当代大业 为民造福利后世子孙”。
1987年,李瑞环为天津市东郊第二煤制气厂工程题词
每一次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中国三冶人始终以“党指哪儿就打哪儿”的忠诚,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老一辈的三冶人总会说这样一句话:“三冶人的幸福,就是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升起钢花铁水。”
这份红色基因,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已沉淀为“无私奉献、笃行实干”的企业本色,成为中国三冶在中国五矿大家庭中砥砺奋进,奔赴“矿业报国 矿业强国”梦想的精神底色。它不仅体现在历史荣光中,更融入了新时代中国三冶人服务国家战略、打造精品工程的每一次实践。
“十四五”回顾
在变革中固本强基,在创新中蓄势跃升
“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行业市场环境和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中国三冶在中国五矿和中国中冶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创新,聚焦主责主业,交出了一份提质增效、稳健发展的合格答卷。
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严格落实“党管人才”,从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员工招聘标准、升级绩效考核方式、健全培训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升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用人导向更加鲜明,激励作用更加明显,工作作风更加优良,有效汇聚了高质量发展动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战略引领优化布局,巩固发展基本盘
公司紧密对接中国五矿战略部署,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提质、严防风险、统筹平衡、降本增效”的总体原则优化顶层设计,巩固总承包公司、专业承包公司、区域公司并驾齐驱的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营销考核专项奖励办法和市场营销管理办法,扩充市场营销队伍,重构区域布局,深化央地合作;统筹公司管理资源,以“七个加强”全面推进大履约体系建设,市场和行业口碑节节攀升,以“七个持续”不断改善公司体质,管理基础不断夯实——这为企业的改革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打造精品工程,卓越履约树品牌
坚守“精益求精的品质坚守”,中国三冶在此时期承建了一系列标志性工程。
辽宁省及中国中冶首个境外鲁班奖——马来西亚W酒店,创造了中冶海外建筑第一高的纪录
中国第一条步行街——400多年历史的沈阳中街改造工程
“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南台互通桥
具备一流设施的长春吉润净月医院
从荣获辽宁省及中国中冶首个境外“鲁班奖”的马来西亚W酒店超高层建筑,到被国务院验收组一致肯定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我国第一条步行街——沈阳中街步行街改造;从我国第一条开建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建设,到以几近完美的施工成果为辽宁省捧得首个市政类国家优质工程奖的十二运配套工程——沈阳市浑南新城主干道工程;从东北、西南地区的铁矿、锶矿开发,到华北、西北地区的微风发电与独立储能设施;从推动文旅融合的鹰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示范区,到具备超一流设施的长春吉润净月医院,中国三冶以过硬的质量和卓越的履约能力,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工程奖项数百项,持续擦亮“三冶建造”的金字品牌。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培育发展新动能
继承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中国三冶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核心位置。目前,已拥有行业有效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级工法逾千项。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国三冶BIM技术应用在多项大赛中获奖,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技术已在一线项目广泛应用。同时,通过加强履约体系建设和基础管理,中国三冶在管理创新方面持续深化,运营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强根铸魂加强党建,凝聚合力促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中国三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的根和魂。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中国三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
通过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国三冶在公司内部营造了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为企业改革发展、戮力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十五五”展望
锚定新目标,激发新动能,再创新辉煌
展望“十五五”,中国三冶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中国五矿“五大核心要义”,紧紧围绕中国五矿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战略愿景,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路径,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服务国之大者,在战略升级上展现新作为
中国三冶正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在做精做优传统冶金建设业务、巩固“国家队”优势的同时,大力拓展矿业开发、智慧城市及微风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可再生能源、城市地下管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工程承包商向城市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和价值创造者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中国五矿全产业链布局。
强化创新引领,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
面向“十五五”,中国三冶将持续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建筑工业化等前沿方向,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BIM、GIS、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全过程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河北纵横丰南钢铁焦炉工程
新疆富丽震纶绵纺工程
珠海市新地标——金湾市民艺术中心工程
辽宁首个市政类国家优质工程奖——沈阳浑南新城路网工程
深圳十六号线隧道工程
鞍山玉佛山隧道工程
鞍山市奥体中心工程
通辽市乌力格尔民俗文化博物馆工程
深化管理提升,在提质增效稳增长上开拓新局面
持续深化企业改革,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中国三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中国三冶将通过进一步强化精益管理,推动“大商务”管理走深走实,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和资源集约化利用;优化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强化风险防控,严守安全、质量、环保、廉洁等底线,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坚持党的领导,在文化聚力育人上凝聚新共识
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中国三冶人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为推动“十五五”各项规划落地落实,中国三冶将在大力弘扬中国五矿75周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和自身的红色基因,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基础上,坚决贯彻两个“一以贯之”,践行“干、实、放、改、严”五字工作方针,秉持“五个聚焦”,持续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以一流企业文化引领保障企业实现高质量改革发展。
同庆中国五矿七十五载辉煌,我们心潮澎湃;同赴矿业强国新征程,我们使命如磐。七十五载风雨兼程,红色血脉在五矿大家庭中奔流不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中国三冶历经“十四五”的锤炼,发展根基愈发坚实,内生动力愈发强劲。
站在新起点,中国三冶既是中国五矿宏伟事业的坚定践行者,也是“矿业报国 矿业强国”初心使命的忠诚守护者。我们将继续在中国五矿党组的坚强领导下,锚定战略目标,锐意改革创新,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锻造优秀人才队伍,为中国五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扬帆起航!
2025264533
来源丨中国三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533期
5984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