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决战决胜十四五 | 中铁上海院:向新向绿向未来

决战决胜十四五 | 中铁上海院:向新向绿向未来

新签合同额增长近3倍,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双双倍增跃升,资产总额增长19.35%,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翻开中铁上海院“十四五”发展答卷,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发展规模与质量双跃升的新图景。五年来,中铁上海院持续深化“1265”中长期发展战略,以“新”破题,以“绿”作答,以“未来”定义远方,走出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道路。

2023年11月18日,中铁上海院在沪举办成立70周年“七秩筑梦·向新而行”系列庆祝活动

向“新”突破

五年来,中铁上海院正以“新”的实践编织经纬,书写传统焕新、产业育新的二重奏。

传统焕新,“新”在哪里?

勘察设计是中铁上海院立院之根。“十四五”时期,勘察设计核心业务优势地位持续巩固——从绵延的国家铁路干线到纵横城市的地下脉络,从贯通南北的高速公路到深入工矿企业的物流专用线,中铁上海院诠释着专业、责任与荣耀,用一张张蓝图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流通成本,更链通产业机遇、连接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沉甸甸的“家底”,是企业应对一切复杂挑战的底气,也是一切创新与拓展的“根据地”。

中铁上海院总体设计的池黄高铁开通运营,串联“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线

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在于能于既有的沃土上,敏锐地发现新的生长点。该院坚持相关多元,围绕勘察设计打造出市域铁路、双流行动、融合发展三张“金色名片”,极大地拓宽了发展边界。以市域铁路为例,他们将业务领域覆盖到规划研究、勘察设计、咨询监理、运营维管等全过程全链条,推动交通网络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深度耦合。他们以标准引领和平台搭建构建“护城河”,主编的《上海市域铁路设计规范》填补国内空白,13本团体标准构建起覆盖建设全流程的“标准矩阵”,连续6年举办全国性的市域(郊)铁路发展大会,提出的“枢纽经济”理论为行业开辟全新价值增长极,市域铁路创新发展成为该院“金字招牌”。可以说,焕新不是颠覆,而是在熟悉的铁路、轨交、物流枢纽等既有技术领域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次“精准进化”。

中铁上海院设计的“三中心”成为上海市域线“超级大脑”

产业育新,“新”向何方

在首趟“长三角号”援疆银发旅游列车发车前夕,一通紧急电话打进了中铁上海院“列车目前刚完成翻新停靠在上海站,为确保游客登车时空气质量更优,急需你们的光触媒水剂喷涂。”健康环境研究院团队迅速集结,开展车厢环境综合治理,使得甲醛、苯和TVOC含量分别下降46%、63%、66%。这是一次新材料领域应用的成功尝试,也是企业持续深耕战略新兴领域的缩影。“十四五”以来,中铁上海院制定培育新质生产力“6+4”发展纲要,成立“一数二破三新四智”专班,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化、运营维管、地下空间、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方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中铁上海院健康环境研究院负载核壳结构光触媒材料系列产品场景效果图

他们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大力开拓新材料产业。采用联合研发合作模式推进光触媒材料、纳米发泡硅材料、常温超导材料、钙钛矿电池材料、锌铝镁新型防腐钢材、新型混凝土复合纤维材料等的产业化应用研究。其中,他们将浙江理工大学核壳结构光触媒材料从“书架”引入“货架”,围绕室内空气环境健康全阶段,提供从污染检测溯源、设计应用、监控评估全链条的解决方案,打造出了空气净化设备、建筑装饰材料、功能性照明、健康纺织品四大产品序列,均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中铁上海院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为国内首台(套)应用于钻爆法隧道的施工测量与监理机器人

他们围绕“两根钢轨”和城市建设,大力打造智能制造产品矩阵,“十四五”期间智能制造业务营收预计可达7.5亿元。以国内首台(套)应用于钻爆法隧道的施工测量与监理机器人——隧道综合量测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机器人+”引领“智”造未来;将引变电所防雷接地综合监测系统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推向市场应用并形成示范效应;开展牵引供电综合能源系统协同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中标伊犁电动重卡兆瓦超充网络项目、铁路沿线安全光纤综合监测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逐渐显现。

向“绿”跃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铁上海院坚持产业导入与合作创新相结合,打破数字与实体边界,转型升级不断涌现新亮点新成就。

借“数”转型、产业蝶变。算力网络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中铁上海院总承包的新疆克拉玛依融汇算力机房项目顺利交付,百余台机柜阵荧光闪烁,先进液冷系统精准控温,智能运维系统实时保障,构建数字世界的坚实底座。作为新疆首个智算中心重要组成部分,这个3750平方米的机房,未来将实现算力规模不小于3000P,PUE(电能利用效率)小于1.2,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服务,将助力“东数西算”“疆数克算”“东数克存”,为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矿山开发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支撑。

中铁上海院总承包的宿迁(国际)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

数字赋能,沃野“耕”新。翠绿的黄瓜“躺在”栽培架上,晒着“日光浴”,草莓正在人工智能调控的适宜温度下长势正好,在中铁上海院总承包的宿迁(国际)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温、光、水、气、肥”的精准智能调控,可降低园区种植生产管理成本40%以上,最高可实现增产50%,未来还可实现一棚一码产品溯源、垂直农场管理等功能,助力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向现代化生产。阜南田集镇高标准农田、福建闽台融合药用植物园示范基地等项目也正在点“绿”成“金”,打造“农业+”融合样板。

中铁上海院以“人工智能+铁路设计运维”场景荣获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数字经济崛起,也使得数据成了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中铁上海院聚焦铁路与轨道交通智慧化运营,打造了市域铁路智慧综合管理平台、铁路沿线安全综合监测系统、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平台等“上铁智慧”系列品牌,预计到“十四五”末,运营维管业务营收将达到1亿元。

此外,该院依托“人工智能+铁路设计运维”前沿创新场景,助力打造铁路行业基座大模型,成功斩获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殊荣,这标志着该院在铁路行业数字化、人工智能行业垂直应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更值得一提的是,以运营维管切入数据积累和流程再造,对产品到资产惊险一跃的构想,也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产品化-数据资产化”的价值链跃升创造更大的乘数效应。

向“未来”筑基

面向未来,中铁上海院正在构筑万向更新的高质量发展生态。

中铁上海院党委与铁建发展党委开展新质生产力共建调研

思想健企。唯有思想破冰才能发展突围,带来更大的想象力,这也是近年来应对复杂市场形势、孕育强劲动能的“王牌”。实践证明,发展跃升的背后,是新时代中铁上海院人勇于走出“舒适圈”、敢于捅破“天花板”的思维之变。党建引领下的大讨论大学习大调研,着力解决思想观念陈旧、精神状态不佳等现实问题。从“十四五”前夕7万余字“品质上海院”大讨论成果报告正式发布,拧开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总开关”,这五年“踏上新征程,实现新跨越”“高质量发展”等大讨论相继接过思想解放的“接力棒”,促进全体员工深入寻求自我突破。此外,该院全面拥抱转型升级,转型大讨论、原始创新激励机制、技术产品化到产品产业化实施路径与销售模式、基于问题导向的细分领域赛道兼并购方向与标的调研……一项项专题研究工作紧锣密鼓被摆上议程,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提质。

中铁上海院连续四年举办总体设计负责人培训班

人才兴企。五年来,中铁上海院充分激发“科改示范行动”标杆企业功能,进一步释放“人和”优势,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他们从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入手,先改“主席台”,再改“前三排”,求解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这道难题,推动在更深、更广层面实现“三能”。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培训与重新上岗评估,优化建立4个序列、20档职级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多通道发展生态。积极开展海外引才、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等专项工程,组建钢结构维护与更新等战新领域专职人才70余人,持续建强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铁上海院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强企。搭建“两级三系列”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级”协同创新、分级创效、高质量创收的多层级平台16个;科研投入占营收比重最高达到6.46%,同时探索实施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推动薪酬资源进一步向“拉车扛活的人”倾斜;组建专门的科技创新创新转化平台,推动产品产业化进程,与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高新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发,一系列组合拳使得科创生态持续优化,发展动能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累计获得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标准、专利等709项,推动实现330项科研成果市场转化,转化收入超50.56亿元……创新强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决战决胜催人进,一路风雨一路歌。

回望方知行渐远,登高更觉天地宽。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奏响奋进新旋律,中铁上海院将锚定“1265”中长期发展战略,克难关、战风险、育新机、开新局,为唱好中国铁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鸣奏中铁上海院乐章。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