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深耕小松挖掘机维修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日常服务中发现,许多用户会将设备正常运行中的特定表现误判为故障,不仅造成不必要的停机检修,还可能因不当操作影响设备寿命。本文将针对 18 种典型非故障现象,从液压系统、发动机原理、机械结构等专业角度进行拆解,帮助用户精准鉴别、科学应对。以下现象不要慌张,属于非故障现象。
机械结构与装配相关非故障现象
行走及上坡履带跳齿 & 下坡行走马达噪音 & 涨紧油缸保养
成因:履带跳齿是因上坡时履带张紧力受重力影响发生瞬时变化,若涨紧油缸黄油老化(水分混入、粘度下降),张紧力不稳定,跳齿会更明显;下坡时行走马达制动阀节流产生背压,伴随正常流体噪音。
关键维护:涨紧油缸需每 2 个月保养一次,操作流程为:释放油缸黄油→清洁放油口→加注小松专用履带黄油→调整张紧力至标准值,避免黄油老化导致油缸卡滞。
新机安装油附着现象
解读:新机装配时,各运动部件(如销轴、衬套、液压接头)会涂抹 “安装润滑脂”(防锈、助装配),初期工作时,润滑脂受温度升高和摩擦作用会少量渗出,表现为部件表面有油迹,属于正常现象。
鉴别:油迹为均匀的润滑脂状,无液压油的流动性,且液压油液位无下降。
新机活塞杆变蓝、变黑
原理:国四及以上机型配备 DPF(颗粒捕集器)再生系统,再生时发动机喷油量增加,排气温度升高,用于燃烧 DPF 内的积碳,此过程中排气会产生轻微的 “燃油味” 或 “焦糊味”,
成因:新机活塞杆表面经过 “镀铬处理”,初期工作时,活塞杆与密封件之间存在轻微磨合,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镀铬层表面氧化,形成蓝色或黑色的氧化膜,不影响活塞杆强度和密封性能,磨合 50-100 小时后氧化膜稳定,颜色不再变化。
注意:若活塞杆出现局部变色伴随划痕、锈蚀,需检查密封件是否存在毛刺或异物进入。
工作装置自然下降现象
专业原理:小松挖掘机工作装置(动臂、斗杆、铲斗)的液压回路设有 “单向阀 + 平衡阀” 双重保压结构,正常情况下存在微小的 “内漏”,表现为停机后工作装置缓慢下降,属于液压阀组的正常内漏特性。
区分故障:若沉降量超过标准,或下降速度持续加快,需检查平衡阀内漏是否超标。
行走底盘件正常磨损
解读:链轨、齿圈、护轨器、支重轮等底盘件属于易损件,其磨损程度与工况直接相关(如岩石工况磨损快于土方工况)。正常磨损不属于故障,需根据磨损程度定期检查更换。
机器停放时的正常应力响声
成因:机器停放时,车架、动臂等结构件受自身重力和地面支撑力作用,存在微小的应力释放,尤其是温度变化时(如昼夜温差),金属结构热胀冷缩会产生 “轻微异响”,属于材料力学特性的正常表现,无结构安全隐患。
铲斗焊缝开裂(需提前补强焊修)
专业提示:铲斗作为直接作业部件,长期承受挖掘冲击载荷,焊缝处为应力集中区,即使正常工况下,工作一定小时后也可能出现微小开裂,属于易损件的正常损耗,并非结构设计缺陷。用户需定期检查焊缝(重点关注斗齿座、斗边板焊缝),发现开裂及时进行补强焊修,避免裂纹扩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