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产业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价值链的跃升。娄底市,一座地处湖南省中部,因钢而兴的城市,正在实践着“材料谷”的宏大构想,诠释着钢铁行业的发展变革,回应着时代的转型要求。作为“材料谷”的核心平台,娄底华菱薄板产业园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产业链垂直整合以及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正在探索传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
一、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国资国企改革
在全国产业升级的大棋局中,湖南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按下了产业转型的“快进键”。2025年确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年”,全省上下聚焦于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湖南省国资系统更是身先士卒,计划在2025年总投资达400亿元,统筹实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十大功能项目”三个十大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技术高地。
“三个十大”项目中,“高磁感取向硅钢关键技术及应用”被列为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之一。这不仅关乎湖南在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更与娄底华菱薄板产业园的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为其在硅钢领域的深耕提供了强有力的省级战略支持。
1 薄板产业园一角
与此同时,国企改革的深化提升行动也在同步加速。湖南省明确要求,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年底前全面收官。这场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国有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市场、引领产业。娄底华菱薄板产业园的诞生与发展,正是这一改革思路的生动体现。
2025年8月20日,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招商引资的新思路“要超越传统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更加重视依托产业链招商、依托人才招商等新型方式,并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平台积极性。”这一指导思想,为娄底经开区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的招商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东风。
二、娄底“材料谷”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布局
作为与钢铁共生共荣的城市,娄底深知转型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娄底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的战略。这一战略是立足娄底坚实的产业基础与前瞻的产业洞察。依托涟钢强劲的技术与生产能力,娄底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汽车板材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高端热处理薄板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硅钢热轧基板生产基地。
2 涟钢热轧板厂生产车间
“材料谷”的构想不止于钢铁,娄底创造性地发现了钢、钛产业之间的巨大协同潜力。据测算,钢、钛产业设备通用率达80%,能提供30万吨冷热轧钛材料加工产能,可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成本50%以上。
2025年3月23日,娄底市举行钛材料全产业链招商项目集体签约活动,现场签约57个项目,总金额达423.55亿元。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娄底发展钛产业的巨大吸引力,也标志着“材料谷”的建设从蓝图走向现实。2025年娄底“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推动钛材料产业向着千亿级产业迈进,并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全力构建“中部钛谷”产业基地。一个以钢铁新材为核心,以钛材为新增长极的“材料谷”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一)华菱薄板产业园的崛起模式华菱薄板产业园成立于2018年,产业园由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娄底经开投)与涟钢合资组建,聚焦高端薄板研发与智能制造。经过数年发展,园区规划面积880公顷,已开发完成30公顷。累计完成投资近77亿元,引进项目51个,吸引投资总额高达491.7亿元。这里不仅建成亚洲最大的热处理薄板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硅钢基板生产基地,还孕育了世界一流的液压油缸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也因此成功跻身湖南省十大“千亿产业集群”之列。
华菱薄板产业园全貌
华菱薄板产业园的成功,关键在于清晰的产业定位和强大的“链主”效应。园区以涟钢为核心,形成了集硅钢、高强钢、汽车用钢为一体的专业园区,涟钢作为“涟主”,不仅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更以其品牌、技术和市场影响力,吸引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纷至沓来,让整体园区“钢”性十足。
2024年,园区成功引进了与涟钢合作的下游企业福然德、金固股份等A股上市公司,这种“朋友圈”式的招商,使产业协同效率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硅钢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集群效应如果说华菱薄板产业园是“材料谷”的心脏,那么硅钢产业链就是其中最强劲、最活跃的动脉。园区依托涟钢,已形成300万吨硅钢、100万吨高强钢和80万吨高端家电板产能。尤其在高端硅钢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开发0.15毫米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产品牌号已覆盖从普通电机到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全部需求。
更令人瞩目的是园区对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极致追求。在应用端,娄底经开区在四大硅钢生产企业,在半径1km范围内,集中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电机产业园,为下游企业量身打造多层标准厂房,吸引众多硅钢产业下游的电机、电力变压器、家电等“三电”企业“拎包入驻”。
这一布局创造惊人的产业效率。一块硅钢基板从涟钢的生产线下来,无需长途运输,直接进入华菱薄板产业园进行分条、冲压等深加工,再无缝对接到隔壁的电机产业园,加工成铁芯、定子、转子,最终装成电机成品。整个核心流程在一个“15分钟车程”产业聚集区高效完成。这种“门对门”的配套模式,不仅将物流成本降至最低,更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升整个区域产业集群的快速响应能力。
以涟钢电磁材料、浙湘新材料、金磁新材料、创微达等企业为代表,园区已形成从硅钢分条、铁芯冲压、转子定子加工到电机、变压器、电器制造的完整闭环。作为高度协同的硅钢全产业链,其年产值已突破300亿元,成为支撑娄底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重要增长极。
(三)政企协同与营商环境“双向奔赴”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硬件的支撑,更依赖于“软件”的优化,即流的服务,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华菱薄板产业园以政策为土壤,以服务为雨露,助企业落地无忧。
园区公司作为政企合资的主体,一端“背靠”涟钢雄厚的产业资源,另一端紧密依托娄底经开区的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管理平台、统一标准服务等“五个统一”,园区实现了土地利用率、产业聚集度、资源共享度、运行效率的全面提升。这种模式避免了企业单打独斗的困境,也解决了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为企业赢得时间,就是为产业赢得未来。”这是娄底服务企业的核心信条。在项目落户过程中,园区常常提前完成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让企业能够“提前交地、提前进场”,项目建设周期大大缩短。对于入驻企业,园区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其特定需求建设研发、生产、办公场所,打造企业集中、产业聚集、资源集约的载体平台。此外,园区还积极与各类产业基金合作,为有潜力的企业提供金融“活水”,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这种全方位服务换来的是招商引资的累累硕果。2025年以来,娄底经开区聚焦电机、变压器、小家电“三电”优势产业,签约引进项目24个,签约金额达143.9亿元。其中1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30亿元以上项目和4个10亿元以上项目。
目前,该区已集聚“三电”项目64个,“三电”全产业链园区内配套率达60%以上,其中电机产业配套率高达95%以上,标志着一个高度内循环、高效率的产业生态系统已基本建成。
(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持续赋能如果说产业链整合与政企协同是娄底模式的“当下”,那么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则是驱动其走向未来的“双引擎”。湖南省硅钢中试基地——涟钢硅钢检测与研发中心正式启用,为园区在硅钢材料的前沿探索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华菱薄板产业园不远处,一座“材料谷”科创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娄底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工程。
涟钢硅钢研究院
2025年8月21日,娄底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肖雄杰率队调研“材料谷”科创中心项目建设时强调:“材料谷”科创中心是娄底科技创新标志性工程,也是以要素聚集、产业驱动为主要定位的公共科创平台,对于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优化产业生态、壮大产业集群十分关键。这个平台将汇聚顶尖人才、高端设备和前沿信息,为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研发服务,为钢铁产业孕育“第三增长曲线”提供无限可能。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娄底同样走在了前列。中国钢铁行业正加速推进全产业链绿色革命。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完成5.98亿吨钢铁产能的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将实现80%产能覆盖。这一标准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钢铁行业投入超3000亿元进行环保升级。这不仅是一场环保攻坚战,更是一次产业竞争力的重塑。在娄底,绿色发展早已融入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园区正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从“钢城”到“智谷”的时代样本
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智造,娄底,这座曾经以“钢城”之名镌刻在中国工业版图上的城市,正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回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华菱薄板产业园的崛起,正是在政府有效引导与龙头企业强力带动下,传统工业基地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凤凰涅槃的有力证明。
政企双向奔赴,共同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上的“梦工场”,更是一个机制灵活、生态优良、创新涌流的产业共同体。今天,在娄底这片热土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传统钢厂的浓烟滚滚,而是一个个现代化、智能化、绿色的工厂高效运转,一条条高度协同的产业链环环相扣。这不仅是娄底的故事,更是中国工业在转型阵痛中奋力突围、走向未来的生动样本。
涟钢集团全貌
来源丨冶金管理
作者丨陈鹏(娄底华菱薄板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李中声(娄底经开区机关党委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