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小草集第145期》黄立:于细微处凿光 在攻坚中成匠

《小草集第145期》黄立:于细微处凿光 在攻坚中成匠

于细微处凿光 在攻坚中成匠

记徐工重庆结构分厂数控镗工 黄立

在徐工重庆结构分厂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是永不落幕的背景乐,流淌的生产线是跳动的脉搏。这些钢铁巨兽间,一个身影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黄立,一位在一线坚守了18年的数控镗工。

照片4.jpg

直面难题,新品试制中的“拆弹专家”

新品试制,如同在未知海域航行,暗礁与风浪总是不期而至。2025年7月,事业部全面转入新品LW230FM,同步推进的新品还有3款,整个生产团队都绷紧了弦。然而,在前车架这一关键部件的镗孔工序上,进程却戛然而止——工件与设备发生了干涉,刀具无法按既定路径完成加工。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黄立站了出来。“我们不能等,得自己想办法!”他反复装夹、测量、比对,最终将问题根源锁定在用于定位的V型座上——现有工装的“老模板”,无法适应新产品结构的“新骨架”。

“光修改V型座,可能只是治标。”就在大家以为找到方向时,黄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主导设计制作了一套专用辅助工装。修改后的V型座与新工装完美配合,将前车架工件稳稳固定在最佳加工位置,恼人的干涉现象彻底消失,镗孔精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这场漂亮的“拆弹”行动,不仅为LW230FM产品的顺利试制扫清了关键障碍,也节省了近5万元的外协费用。

善思善改,效率提升中的“点金圣手”

在黄立的字典里,“从来如此”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2024年12月,在XC908快换铲斗刀板斜面铣削工序上,传统工装无法有效固定特殊结构的刀板,导致加工时工件位移、振动大。

“能不能对工装的支点动动手脚?”黄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路。他拿着工件在铣床前一遍遍模拟装夹和受力情况,发现原有支点无法在斜面铣削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找到症结后,他着手设计新支点结构。

经历多次失败和调整后,一个经过优化设计的新支点终于加工完成。换上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刀板被牢牢锁死,铣削过程变得顺畅稳定,工序节拍显著提升,效率提升10%,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确保了该批产品的顺利交付。

巧装妙配,特殊产品交付的“定海神针”

对于出口产品LW180KV,其前后铰接架在加工时因工件安装过高,导致悬伸过长、刚性不足,产生了严重影响精度的振动。“必须把高度降下来,把稳定性提上去!”黄立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可以做一个‘落地式’的底座,把工件‘请’下来,同时用多点位斜楔锁紧机构,把它‘抱’住。”他提出了大胆构想。新工装投入使用那天,当铰接架工件被稳稳安置在低矮工装上并牢牢固定后,之前令人不安的振动和刺耳噪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稳顺滑的切削声。加工精度完全符合出口标准,彻底解决了LW180KV产品铰接架工件镗孔精度的瓶颈问题。

掩卷有感

黄立的故事里,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岗位最朴素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对生产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执着破解。他就像一位在钢铁森林中默默凿光的工匠,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和头脑中的智慧,将阻碍生产的“顽石”一一击碎。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