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既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二冶厚植自身优势、加速战略转型的黄金五年。作为世界500强中国五矿及中国中冶旗下的骨干子企业,拥有“四特四甲”资质的中国二冶,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紧锚定中国中冶“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在冶金建设中精益求精,于多元拓展中破局突围,凭科技创新勇立潮头,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用责任担当践行使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公司营收利润持续攀升,核心业务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较“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增长,彰显了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
红色基因薪火传:
七十载砥砺奋进 铸就冶建铁军魂
冶金建设不仅是融入中国二冶血脉的成长基因,更是支撑企业七十载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回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一五”计划的宏伟蓝图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铺展,第一代二冶人便在风雪与荒芜中扎下帐篷,用汗水与信念铸就了新中国冶金工业的坚实基座。
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与米高扬共同签署有关苏联援建的补充议定书,这份文件为包钢的设计规划与设备引进提供了关键支撑,成为草原钢铁基地破土的重要基石。
1955年7月,鞍山钢铁建设公司包头分公司筹备处正式成立,一批来自鞍钢的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陆续抵达包头,在昆河西岸的荒地上搭建起建设指挥部,为即将到来的大会战筑牢组织根基。1956年2月,筹备处正式挂牌运营,后更名为包头冶金建设公司——这便是中国二冶的前身。
1956年,响应国家钢铁工业布局的战略号召,二冶人毅然进驻内蒙古包头,全身心投入到包钢建设大会战中。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比原计划提前一年流出第一炉铁水;同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为一号高炉出铁仪式剪彩,郑重宣告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正式终结。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成就,更成为“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的生动注脚,也为中国二冶铸就了与生俱来的忠诚担当、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进入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二冶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先后参与了多项冶金重点工程建设。在完善国家冶金工业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进程中,企业贡献了关键力量。这一时期,中国二冶不仅积累了应对复杂工况施工的丰富经验,更培育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精神基础。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包钢、宝钢、首钢、太钢、鞍钢、新疆八一钢铁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二冶敏锐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宝钢等现代化钢铁基地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企业成功实现从传统施工模式向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转型,逐步掌握了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核心建设技术,施工能力与管理水平一跃跻身行业前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内蒙古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工程、呼和浩特北二环立交桥工程、呼和浩特马头琴敕勒川大桥工程、呼和浩特东客站北广场及地下综合体工程、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包头稀土大厦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中国五矿与中国中冶完成战略重组后,中国二冶进一步强化“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战略定位,以“钢铁强国、矿业报国”为己任,在宝钢、武钢、首钢、太钢等重大冶金工程中展现出硬核实力。与此同时,企业主动突破业务边界,在公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超高层建筑等领域打造了一批标杆工程,成功实现从单一冶金施工企业向综合型建设集团的转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活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中国二冶已从最初单一的冶金建设者,成长为拥有“四特四甲”资质,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新兴产业等业务的国有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在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中,公司始终高举“冶金报国”旗帜,不断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冶金建设新领域及多元工业领域迈进,充分彰显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实力与担当。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不仅是二冶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企业在新时代攻坚克难、再创辉煌的力量源泉。
“十四五”回顾:
承压蓄势固根基 改革破局谋新篇
“十四五”时期,对中国二冶而言,是极不寻常、极具挑战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多重风险挑战,公司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直面挑战,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战略性跨越,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工程、陕西西安地铁15号线工程、山东邹城孟苑工程、广东深圳招商局太子湾大厦工程、河北保定ABO工程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依托在冶金领域积累的技术与资质优势,中国二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一核心三主体三特色”多元化业务体系。企业持续巩固冶金建设核心优势,同时大力拓展房建、市政、公路、工业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市场,在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等新兴产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从包钢白云西矿铁精矿浆高压长输管线工程到大唐国际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从呼和浩特二环及三环公路到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一批标志性工程的建成,彰显了企业多元发展的坚实成果。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甘肃定临高速工程、湖南茶常高速工程、湖南G59高速工程、山东枣庄薛城区小沙河景观改造工程、四川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工程、湖南中联重科混凝土泵送工程、山东临沂兰城纬景储能锌铁液流电池生产工程
作为中国中冶旗下首家拥有GA1级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资质证书的子公司,中国二冶承建的包钢白云西矿铁精矿浆和供水管道工程,全长145.78公里。
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基础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以《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全域落地为抓手,推动标准化管理全覆盖。企业深化“大商务”管理理念,强化三级履约能力建设,通过规模化集采实现显著节资,构建起高效全链条履约和商务管理体系。严苛的管理标准换来了丰硕的质量成果,中国二冶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创鲁班奖工程特别荣誉企业”,更斩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等,彰显了“精品工程创造者”的实力与担当。
中国二冶援蒙古棚户区改造项目
市场开拓硕果累累。充分发挥“五个联动”作用,聚焦优质市场、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国内市场,企业立足内蒙古、辐射全国,形成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在海外市场,作为内蒙古首家援外施工和首批获得独立对外承包经营权的企业,中国二冶先后承建了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大型工程。2022年,企业成功晋升蒙古国建筑业最高资质“建筑特级资质”,开启海外市场新篇章,“十四五”期间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实现跨越式增长。
科技创新提质增效。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二冶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创体系,以核心技术突破激活新质生产力。依托冶金建设底蕴,在智能建造、绿色施工领域持续攻关,同步拓展BIM技术应用、新型工艺研发等前沿方向,形成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优势。中电霸州智谷项目彰显创新实力,凭借9项授权专利(含3项发明专利)及多项省级QC成果,斩获河北省优质结构工程奖项。从复杂钢结构施工技术到低碳建造方案,一批关键成果通过行业验证,累计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与创新荣誉,以硬核技术筑牢“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科创根基,彰显科技引领发展的担当。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川宜宾第二人民医院临港院区工程、广西民族大学武鸣新校区工程、中电霸州智谷工程、甘肃兰州武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浙江练市镇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
项目管理稳步提升。项目履约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国二冶以“策划先行、管控从严、治理彻底”为思路,推动项目管理水平全面升级。深化项目前期策划体系建设,推动上级管理规范落地、引进专业策划力量,实现新开工项目策划全覆盖,将“策划先行”理念贯穿项目全周期。过程管控中,依托数字化平台强化工期与安全预警,通过现场督导、正向激励等手段化解重大履约风险,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针对已完未竣项目开展专项治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项目交付质量与效率,以优质履约树立企业市场口碑。
从严治企纵深推进。中国二冶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企,以审计监督、账款整治、反腐攻坚为抓手,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审计工作实现广度与深度双拓展,推进在建项目审计全覆盖,对违规违纪问题坚决查处、严肃追责,充分发挥审计“防火墙”作用。中小企业账款管理秉持“零容忍”态度,对信用违规、涉诉资金问题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倒逼管理效能提升,维护企业信用形象,为企业改革发展筑牢廉洁防线。
党建引领赋能发展。中国二冶坚持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为抓手,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在高端钢结构研究等领域斩获省级科技奖项,实现历史突破;重点项目冲击国家级优质工程奖;承担多项省级科研项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品牌与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公司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企业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青年员工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二冶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笃行。中国二冶以红色基因强根基,凭改革创新破局突围,在业务多元、管理精进、市场开拓、科创突破的赛道上全面发力,用几百项优质工程奖、海外特级资质、全国文明单位等硬核成果,兑现了“精品工程创造者”的承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跨越,从国内深耕到海外扬帆的突破,皆源于党建引领的强劲动能与从严治企的坚实保障。站在新起点,中国二冶将携五年积淀的实力与底气,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彰显“冶金建设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十五五”展望:
锚定精美新愿景 聚力攻坚共提升
展望“十五五”,在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中国二冶将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要求,精准对接国家“坚持高质量发展”核心导向与“统筹发展和安全”根本原则,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升级大局,立足中国五矿“资源保障国家队、两新服务主力军”定位与“主业归核、产业归位、资源归集”原则,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以“精而美”为战略愿景的未来发展航向。
“精”锚定发展内涵提质升优,摒弃粗放增长路径,以精益思维贯穿发展全程,通过体系优化与能力升级,实现发展质量与效率的双重跃升。“美”凸显发展价值赋能增效,对内构建高效益、低风险的经营生态,核心发展指标持续向好;对外依托全产业链竞争力,塑造行业信赖的品牌形象。
职工迎新春文艺汇演
战略实施中,公司将紧扣中国中冶“核心做强、主体做优、特色做大”思路,以优化业务布局、完善市场体系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资源统筹、创新驱动、风险防控等多维支撑,推动各大体系协同发力,为“精而美”愿景落地筑牢根基,在服务国家资源安全与产业升级中彰显企业独特价值与使命担当。
钢火不息,奋斗不止。七十载风雨兼程,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国二冶的血脉。五年攻坚砥砺,改革之艰已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未来五年蓝图绘就,“精而美”的愿景正召唤着二冶人“再启新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国二冶将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为翼,以“诚・合”文化为魂,在中国五矿和中国中冶的引领下,以钢铁般的“脊梁”扛起时代使命,为中国五矿、中国中冶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二冶力量。
2025258514
来源丨中国二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527期
5965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