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新刊 | 中国水利杂志2025年第20期

新刊 | 中国水利杂志2025年第20期

专题策划

P17-36

建设安全、生态、智能大坝,是全球坝工领域的共同关切和追求。本刊今年第16期推出的《大坝建设运行管理的中国实践》专辑,对智能大坝的内涵要义、技术特点、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在行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完善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体系,提升水库大坝现代化建设运行管理能力,成为业界研究重点。本期再次聚焦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针对安全大坝科技创新需求、生态大坝建设路径、智能大坝技术发展等,进行深入探讨。

目 次

特别关注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1 黄河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总体思路与对策措施

祖雷鸣

前 沿

7 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运行调度技术进展、挑战与对策

刘伟平,刘海波

专题研究

·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

17 我国安全大坝建设的挑战与科技创新需求

汪小刚,郑璀莹

23 生态大坝科学内涵与建设路径探析

王建华,张云昌,胡鹏

29 以智能大坝理念引领坝工技术发展

刘毅,周秋景,赵运天

水旱灾害防御

37 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降雨反演模型在湖南省的研究与应用

何秉顺,赵延伟

47 东江流域防洪安全保障对策与思考

李亮,陈文龙

河湖保护治理

53 新时代河湖保护治理视角下的幸福河湖建设理念和思路

童学卫,李爱花,徐伟

工程建设运行

58 陶岔渠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联兵,李飞

66 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水利工程韧性提升研究

柴继轩

摘 要

特别关注

黄河流域“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总体思路与对策措施

祖雷鸣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总结了黄河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实施成效,剖析了“十五五”时期黄河保护治理面临的洪水泥沙调控能力和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亟待提升和完善、水资源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待加强、水生态保护治理成效仍不稳固、数字孪生黄河体系尚不完善、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仍需加力等问题。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战略部署,聚焦“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目标,对完善流域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以及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流域治理管理能力等提出了对策措施。

前 沿

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运行调度技术进展、挑战与对策

刘伟平,刘海波

摘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6座水库水电站沿长江干流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串联一体形成梯级,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首先,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揭示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本质,解构其工程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核心组成,并阐释其外源随机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等典型特征。其次,面向水利系统、电力系统与生态系统“大系统”,明确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防洪保安中流砥柱、能源保供“压舱石”、生态保护“主力军”等“大担当”的功能定位,并阐述其“大安全”综合效益。最后,从监测感知、预报预测和调度运行三个维度,梳理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运行调度关键技术,并研判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与应对举措。相关内容可为推动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电走廊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支撑保障国家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专题研究

我国安全大坝建设的挑战与科技创新需求

汪小刚,郑璀莹

摘要:我国水库大坝数量多,其安全是国家水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大坝面临的环境条件更加复杂,以及有效防控风险、提升发展质量要求更加迫切的背景下,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上提出“构建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的倡议。为进一步深化对“安全大坝”的认识,在概述我国水库大坝建设情况和大坝安全总体状况基础上,对比传统意义的大坝安全,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辨析了构建安全大坝的内涵,分析了当今大坝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中低土石坝安全风险、复杂建设条件带来的高坝安全风险以及梯级开发产生的流域系统安全风险,提出建设安全大坝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对中小型水库大坝本质安全提升、特高坝安全保障等技术以及智能大坝建设已取得的创新技术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领域进一步进行科技创新和推进技术发展的需求,以期为服务安全大坝建设、构建全面完善的大坝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态大坝科学内涵与建设路径探析

王建华,张云昌,胡鹏

摘要:长期以来,大坝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影响之间存在矛盾与平衡问题,在相关领域引发了讨论与争议。新的历史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水利部党组提出的“生态大坝”建设是对这一基础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回答和创造性实践。虽然前期已有较多关于大坝生态环境效应与减缓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但有关生态大坝科学内涵还少有全面系统的分析,具体建设路径也不甚清晰。从生态影响可控、生态效益发挥两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大坝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内涵;从大坝规划、设计、建设、蓄水、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解析了生态大坝建设要点,包括大坝规划和设计能够最大程度规避生态风险,大坝建设和蓄水过程的生态影响可控,大坝运行和管理能够维系库区与坝下河流生态健康等;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大坝监测评价体系与技术标准等现阶段推进生态大坝建设的路径建议。

以智能大坝理念引领坝工技术发展

刘毅,周秋景,赵运天

摘要:我国是大坝工程建设大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大坝工程长期安全保障和可持续高效运行面临挑战,构建智能大坝是应对风险挑战、把握时代之变、塑造发展动能的关键之举。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智能大坝理念、方法、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从保障高水平安全、保障效益充分发挥、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3个方面阐述了智能大坝的建设需求;从时间、空间、物理、目标、特征、层级6个维度阐释了智能大坝的定义;构建了由工程物理体系、工程感知体系、分析诊断体系、决策控制体系、信息网络体系5个部分组成的架构体系;明确了智能大坝透彻感知、智能分析、自主馈控、自主学习等主要功能,以及进一步提高大坝安全保障水平和综合效益发挥水平的作用;基于发展阶段,依据感知、分析、控制水平制定了5级分级标准,可为智能大坝建设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

水旱灾害防御

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降雨反演模型在湖南省的研究与应用

何秉顺,赵延伟

摘要:为解决山洪灾害防御中传统雨量站监测盲区多、时空分辨率不足问题,基于湖南省4部X波段雷达观测数据,结合传统经验模型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基于X波段双极化水利测雨雷达的高精度降雨反演模型,开展多参数联合反演研究。其中,经验模型构建反射率()、差分相移率(DP)和差分反射率(DR)与降雨强度的关系计算降雨;机器学习模型则采用K最邻近(KNN)、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随机森林(RF)、人工神经网络(A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算法对降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经验模型中,-R模型在降雨强度不超过10mm/h时表现最好,DP-R模型在降雨强度超过10mm/h时表现较好。在机器学习模型中,RNN均方根误差(RMSE)为3.125,确定系数()为0.981,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为0.992,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和经验模型。X波段雷达结合多参数订正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降雨反演精度,能够为山洪灾害“三道防线”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东江流域防洪安全保障对策与思考

李亮,陈文龙

摘要:东江流域已形成了由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白盆珠水库以及干流堤防共同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流域防洪能力逐年提升。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流域暴雨洪水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东江流域防洪安全仍面临挑战: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受三大水库库区临时淹没问题限制、干流河床不均匀下切情势等影响,流域防洪工程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在流域洪水调度方面,缺乏精准科技支撑手段;在流域统一调度方面,部分水工程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从强化流域系统治理、挖掘防洪工程潜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强化智慧调度支撑,统一调度管理、完善调度管理措施三方面提出东江流域防洪安全保障对策与思考,为逐步提升东江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适应极端天气下的防洪需求提供参考。

河湖保护治理

新时代河湖保护治理视角下的幸福河湖建设理念和思路

童学卫,李爱花,徐伟

摘要:幸福河湖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治水理念。当前,我国幸福河湖建设已由试点探索、示范引领的1.0阶段正式进入系统谋划、全面推进的2.0阶段。从新时代河湖保护治理的视角进一步解读了幸福河湖的本质内涵,认为:一是幸福河湖具有双重性,幸福河湖既包含河湖自身的“幸福”,也包括河湖带给人类的幸福;二是幸福河湖具有相对性,更强调一种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三是幸福河湖具有阶段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幸福”伴随着人与河湖关系的变化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生态文明阶段幸福河湖终极目标是人与河湖的双向奔赴,实现人与河湖和谐共生。由此阐述了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战略要义:应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在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全域统筹,做到“有总有分”;坚持顶层设计,做到“有远有近”;坚持精品打造,做到“有大有小”;坚持文化传承,做到“有古有今”;坚持机制先行,做到“有硬有软”;坚持两手发力,做到“央地共力”。

工程建设运行

陶岔渠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刘联兵,李飞

摘要:陶岔渠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华北地区上亿人口的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当前陶岔渠首水质总体优良,但依然存在水质类别波动。通过对2017—2024年丹江口水库及陶岔渠首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发现:陶岔渠首断面水质总体维持在Ⅰ类(按照河流标准评价),局部时段总磷、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超Ⅰ类标准;总磷、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陶岔渠首断面水质类别的关键指标,而入库流量、水位和水温是驱动水质演变的关键环境因子,同时藻类增殖、局部水动力条件也可能加剧水质波动。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水质水量监测体系、强化数字孪生汉江应用、严格流域风险综合管控和深化水质演变规律研究等管理对策,为维持陶岔渠首断面优良水质、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水利工程韧性提升研究

柴继轩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保障水安全、应对极端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关键基础设施,其韧性水平直接关系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稳定。当前单一技术升级或制度完善已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水利工程韧性提升的需求,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重要路径。在水利工程韧性提升过程中,制度是韧性提升的规则保障,为技术应用提供方向引导、资源支撑与规范约束;技术是韧性提升的工具支撑,为制度落地提供数据支撑、效率保障与创新动力。两者相互支撑,动态协同。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界定水利工程韧性的核心内涵,梳理水利工程韧性提升中制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水利工程韧性提升中技术已从被动监测向智能预警演进,但存在碎片化问题;制度已从风险防范向系统治理拓展,但存在滞后性;两者协同不足,“两张皮”现象突出。同时,深入剖析制度与技术的互动机理,构建双轮驱动的实践框架,并结合现实挑战提出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体系、自主创新+成本优化双管齐下、强化激励-约束双向机制等协同优化对策,以期为水利工程韧性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责编 | 田灵燕

排版设计王振航

校对 王慧

审核 | 杨轶

监制 | 李坤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