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大干轶事讲述人
项目经理:秦海龙(右)
项目工程经理:鲁立江
项目副总工:刘明伟(左)
项目技术部长:王录录
项目施工员:郭飞
中国二十二冶曹妃甸中心医院项目建设轶事
文字实录:
秦海龙:各位同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曹妃甸中心医院项目建设中的那些事儿。这个项目可是块硬骨头,总用地规模近1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32万平方米,光地上面积就有23万多平方米,地下也有8万多平方米。更关键的是,合同工期就420天,从2025年5月19日到2026年7月12日,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啃下这么大体量的工程,难在哪?先说统筹,体量大工期紧,多工序交叉推进怎么高效调度?再说场地,3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布设群塔,怎么避免碰撞还不留下作业盲区?更别提安全,深基坑、高支模一堆危大工程,怎么把风险牢牢控住?还有实名制,截至目前累计进场3000余人,高峰期预计达6000人以上,怎么精细管理?这每一个都是实打实的挑战。
鲁立江:秦经理说得太对了,“体量大工期紧”这头一条,刚开始就让我们犯了难。3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420天算下来,平均每月产值近2个亿,而且地下工程、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多个环节还得交叉进行。最开始做施工计划的时候,光梳理工序逻辑就熬了好几个通宵,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秦海龙:没错,那时候我们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阿米巴团队分区管理”的思路,把整个项目划成3个施工区域,每个区域组建独立的阿米巴团队,从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到资源协调都责任到人,各个区域平行施工。就拿地下车库施工来说,以前一个区域干完再干下一个,现在3个区域同时开挖,光这一项就抢回了半个月时间。
鲁立江:资源保障这块更是关键。当时我们提前三个月就和13家A级以上分包商共商协作之事、共谋发展之路,甚至把钢筋、混凝土的供应计划精确到了每天上午、下午的用量。有一次,周转材料供应商的运输车辆在高速上突发故障,我们立马启动应急方案,第一时间联系供应商,从其他供应站调用应急车辆进行运输,硬是没让施工中断半天。而且我们每天都会开阿米巴团队碰头会、每周也会开两次工程例会,一旦发现某个区域滞后,就从进度快的区域抽调劳动力和设备支援,确保总工期目标不跑偏。
刘明伟:要说棘手,“场地紧凑塔吊布置”也得算一个。整个场地东西宽280多米,南北长360多米,要覆盖32万平方米的建筑,塔吊怎么摆都觉得别扭。刚开始试排的时候,要么是多个塔吊“打架”,要么是角落区域根本覆盖不到,初步方案就改了五、六版。
秦海龙:后来我们请了公司BIM中心的专家过来,用BIM技术做了三维模拟,把每台塔吊的覆盖范围、旋转半径都精准建模,最终把11台塔吊都布置在了场地的最优位置,通过调整塔身高度和塔臂长度,让它们形成交叉覆盖。比如医技楼区将两台70型塔吊替换成80型塔吊,既满足现场钢结构吊装实际需求,又从根本上避免了碰撞风险。
刘明伟:就算这样,还是有几个塔吊性能无法满足的区域,比如医技楼区3标3段和4段、5标3段和4段均存在50毫米和70毫米板厚的钢柱,重量较大,塔吊无法吊装。我们就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利用公司自有资源,在医技楼区北侧进场一台250吨履带吊、南侧在需要时进场300吨位及以上汽车吊临时配合吊装,过程中虽然增加了协调工作量,但比重新调整塔吊位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王录录:相比之下,“危大工程扎堆”才是最考验我们的。深基坑深度11.93米,地下水位又浅,土质还是那种遇水就软的粉质黏土,降水难度特别大;而在高支模方面,地上报告厅架体搭设高度10.1米、大跨度梁25.2米,地下赛博刀板厚2.7米、人防梁截面尺寸0.87平方米,属于超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还有钢结构吊装,最大吨位达80吨,空间又受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
秦海龙:这些工程我们都不敢掉以轻心,每个危大工程都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其中深基坑、高支模还专门组织了5位外部专家论证。就说深基坑降水,我们一开始用“疏干井降水+止水帷幕”降水方案,效果不好,再加上持续半个月的降雨,基坑里还是积了不少水。后来公司内部专家建议在已有降水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轻型井点降水,我们立马调整,内部布设了120个轻型井点,24小时不间断抽水,最终把地下水位稳定在了基坑底以下0.5米,满足了施工要求。
王录录:我们还引入了智能监测系统,在基坑周边布设了34个位移监测点,实时传输数据到移动端,一旦位移量超过3毫米就自动报警。有一次,系统突然报警,我们测量人员第一时间报告项目部,工程、技术、安全等部门立马赶到现场,发现是外架搭设时,仪器被作业人员用脚手管误碰,造成位移数据突变,让所有人虚惊一场。高支模施工的时候,项目经理亲自带班交底,演示架体搭设的关键节点,还在模板里埋设了冷凝管和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确保了施工质量与安全。
郭飞:作为项目部的一名施工员,我对实名制这块感触最深。3000多名工友来自五湖四海,工种涵盖钢筋工、木工、水电工等等,还有不少特种作业人员,每天进场登记、考勤核对都要耗费大量精力,更别说工友进场要签劳动协议、做安全教育,退场要办结算手续,中间还涉及工资核对、矛盾调解等琐事,稍有疏漏就可能引发问题。
秦海龙:这方面我们早有筹备,开工前就与雄安项目、花海医院项目对标交流,并结合自身实际专门推行“工友一站式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破解难题。我们把工友从进场到退场的全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劳动协议签订、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实名制登记、银行卡办理等进场手续,退场办理,以及过程中的积分超市兑换、亲情唤醒屋反省、工资考勤核对、工友维权等事项,都集中在服务中心办理,形成一条高效“流水线”,工友不用跑多个部门,在这里就能一次性办结所有事。
郭飞:这个模式真是帮了大忙!有一次80多名新工友集中进场,要是按以前的流程,光登记和安全教育就得耗一整天。现在服务中心总包、分包共开启7个窗口同步办理,先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再分窗口办理协议签订、信息录入,不到4小时就全部办结。还有一次,两名工友因考勤记录产生争执,情绪十分激动,我们把他们带到服务中心,劳务员当场调出人脸识别数据和打卡记录,10分钟就核对清楚,顺利化解矛盾,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项目,大事不出总包,矛盾不上交”,3000多人的施工队伍始终保持稳定,从没因人员管理问题耽误工期。
秦海龙:虽然过程中需要攻克众多难题,但这份付出也同样让我们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对项目而言,我们不仅以攻坚之姿推进了这一关乎区域医疗民生的重点工程,更用创新实践为大型医疗建筑高效建造树立了行业标杆;对团队而言,这场硬仗更成为锤炼人才的“实战课堂”,从统筹调度的管理骨干到技术攻坚的专业能手,一批懂技术、善管理、敢担当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深耕基建领域、服务民生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
专题策划
张明心 刘玉坡 岳红辉 王厚亮 张亮 赵晓晖 曹海艇
2025252498
来源丨中国中冶党群部 中国二十二冶
在这里
美好中冶
第2521期
5949篇
与您相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