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无烟煤产业大会暨无烟煤产需衔接会”在山西晋城举行。大会特邀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博士发表题为《2026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经济新变化,牛市新征程》的主旨演讲。
解博士从政策面、基本面和流动性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以及资本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与趋势。
一、宏观政策取向:从发展优先转向科技优先
解运亮指出,“十五五”规划在发展环境的表述中,没有沿用过去历次规划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表述,而是提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一变化意味着,政策工作重点正在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阶段。
从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看,科技创新被提升至首要位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前两项重点任务,显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主要方向。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依然存在,但已排在科技之后。
他指出,自2017年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我国已不再实行强刺激政策。未来政策基调将延续稳健取向,以科技自立、产业升级为突破口,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再依赖大规模刺激手段。
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避免过度宽松
针对货币政策,解运亮指出,中国央行在美联储降息后保持利率稳定,是出于对经济结构和政策效果的综合判断。
一方面,降息对消费的提振有限,居民消费更多取决于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自2021年起进入下行周期,降息对销售刺激作用显著减弱。同时,过低利率还可能降低企业退出成本和地方招商成本,从而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他分析认为,过度降息还可能带来三方面风险:一是加剧制造业产能过剩;二是推高股市短期投机情绪,偏离“慢牛、长牛”的监管目标;三是压缩银行净息差,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因此,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精准调控,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防止释放过度宽松信号,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可控。
三、经济基本面:反内卷带来结构性拐点
在分析经济运行时,解运亮指出,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主要原因在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边际减弱。但他认为,7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反内卷”以来,宏观经济结构正在出现积极变化。
“反内卷”政策推动了企业预期改善、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收窄,部分行业的超产、无序竞争得到抑制,供需结构趋向合理。他分析认为,反内卷有望带来两个结构性拐点:
——产能过剩下行拐点:随着政策约束强化,过剩产能规模开始下降;
——PPI上行拐点:随着供需改善、产能扩张放缓,价格水平趋稳回升。
数据显示,当前高技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低于历史均值,产能过剩较为突出;采矿业、原材料加工业运行相对平稳。反内卷政策与2016年供给侧改革方向一致,但力度更温和,因此经济调整将以渐进方式进行,产能过剩和价格体系的改善预计将以温和节奏展开。
四、资本市场:机构资金主导慢牛格局显现
关于资本市场走势,解运亮指出,今年A股市场突破四千点,背后主要动力来自机构资金的持续流入。机构账户新开户数不断上升,而个人投资者参与度保持平稳,显示机构化趋势明显。
自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以来,政策层面持续推动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扩大权益投资比例。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保险资金新增保费的30%投资股市。这些措施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理财、信托、资管计划等资金的权益仓位仍处低位,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看,市场流动性充裕,机构化程度提升,行情以结构性、渐进性上涨为特征。
从历史经验看,产能过剩下降往往伴随资本市场回升。2016年供给侧改革和2020年疫情后复苏阶段均出现类似情况。本轮反内卷推动的产能调整,也成为股市运行的重要背景。
五、总结与展望
演讲最后总结认为,短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中期趋势正在改善。反内卷政策的实施推动产能扩张速度放缓、价格体系修复、企业预期改善;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经济平衡;资本市场的机构化和流动性改善增强了市场稳定性。
整体来看,宏观政策、基本面和流动性三方面因素正在形成新的均衡格局。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运行将以稳为主,资本市场运行节奏趋于平缓,市场结构优化、信心修复成为主要方向。
本次演讲为与会企业了解宏观经济走势、研究产业与市场联动提供了专业参考,对煤炭产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把握节奏、稳健经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来源 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转载请注明)
编辑徐赫阳
更多资讯/分析/解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