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首席经济学家Luci Ellis的分析,美国与澳大利亚近期签署的关键矿产协议(Critical Minerals Deal)虽旨在减少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但预计不会像铁矿石产业那样为澳大利亚带来大规模的矿业繁荣。以下是结合多方信息的深度解读:
一、协议背景与核心目标地缘政治驱动
该协议旨在通过美澳合作建立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应对中国在稀土加工和精炼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中国控制全球69%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计划通过资金支持(如10亿美元投资)和定向融资(如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22亿美元信贷)加速澳大利亚稀土矿的开采与加工。
市场局限性
稀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全球年产值约344亿美元,仅为铝市场的规模),且需求集中于高端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国防设备),难以形成铁矿石(年产值超千亿美元)的规模效应。
加工能力不足
澳大利亚本土稀土加工能力薄弱,目前仅占全球精炼产能的5%,且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尽管莱纳斯(Lynas)等企业已启动海外加工项目(如马来西亚的镝氧化物生产),但短期内仍需依赖中国技术。
高成本与环境风险
稀土提取涉及有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副产品,环保合规成本高昂。例如,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开采需应对社区对污染的担忧,而中国通过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占据优势。
市场波动性
稀土价格受地缘政治和供需变化影响显著。例如,2023年锂价暴跌导致澳大利亚相关企业亏损,而中国通过出口管制政策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
政策与资本支持
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关键矿产战略储备”计划,拟通过国家干预稳定供应,并吸引外资进入。例如,美国已承诺为澳稀土项目提供超22亿美元融资,重点支持轻稀土和重稀土分离技术。
技术与产业链整合
美澳合作可能加速技术转移,例如共同开发稀土永磁体和电池级锰精炼技术。此外,澳大利亚计划建立区域加工中心,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地缘经济优势
澳大利亚的矿业劳动力素质高、政策稳定,且拥有丰富的关键矿产储量(如钴、锰、铝土矿)。若能在加工环节突破,可成为西方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规模差异:铁矿石占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30%,而稀土仅占1.5%。即使协议推动稀土投资增长,短期内也难以弥补铁矿石市场的规模缺口。
产业链依赖:铁矿石加工高度本地化,而稀土需依赖海外技术,导致附加值较低。
Westpac认为,美澳协议更多是战略防御性举措,旨在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脆弱性,而非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澳大利亚需在以下方面突破:
加速本土加工能力建设,减少对中国的中间环节依赖;
吸引私营资本,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降低投资风险;
平衡环保与开发,避免重蹈煤炭行业因环保压力萎缩的覆辙。
长期来看,若美澳能突破技术瓶颈并形成稳定供应链,稀土可能成为澳大利亚矿业多元化的新增长点,但其规模和影响力仍难以匹敌铁矿石。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