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央视再度聚焦三一重能,“灯塔工厂”点亮精益制造之路

央视再度聚焦三一重能,“灯塔工厂”点亮精益制造之路

日前,2025北京国际风能展圆满落幕,新时期中国风电产业的“价值之问”,使得行业目光再度聚焦于产品创新与智能制造的前沿实践。

10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走进“灯塔工厂”》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了风电行业的智能制造标杆——三一重能韶山叶片“灯塔工厂”,央视总台记者实地探索全球风电行业首座“灯塔工厂”,看其如何以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将风电装备的制造质量与效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报道原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三一重能的韶山叶片工厂,被评为全球首座风电行业“灯塔工厂”,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这座“灯塔工厂”,来看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如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从“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向“最高效制造高地”转型。

总台央视记者 杨紫薇:在这座灯塔工厂内,最长可以生产118米的风电叶片,像这样一支百米级叶片的生产时间从原来的40多个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大约30个小时。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副总经理 彭海兵:这只118米的叶片是目前陆上可商业投用的最长的叶型,它的风轮直径有242米,重量达到了40多吨,它的额定功率是7.7兆瓦,相当于每一圈都可以发电7-8度。

彭海兵表示,作为亚洲最大的单体风电叶片生产车间,这里可容纳12套模具同时生产,每年可生产长度80米的陆上风电叶片约3,000只。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副总经理 彭海兵:工厂全年都是满产的状态,我们以10月份为例,8幅模具的产能中成型174只百米级叶片,入库57套,发货达到了100套以上。全年的产能在这个月释放,接下来的两个月也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交付周期。

在当前风机大型化趋势下,叶片的长度迅速突破百米。除了生产速度快,还要强度高、重量轻、生产偏差要小。材料、工艺的严苛,也对这家叶片工厂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总台央视记者 杨紫薇:通过我手上拿着的这个平板,就可以实时的监测到工厂的生产情况和运行数据。从生产单元的温度湿度,再到叶片打磨平整系数等技术指标,都可实时呈现在这个平台上,从而实现360度的在线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三一重能智能化研究院工程师 谢梦茹:数字元平台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工厂的一个“智慧大脑”,就相当于我们在电脑上建立了一个和实际车间一模一样的虚拟工厂,帮助我们把缺陷降低了20%,交付时间缩短了大概34%。

这座全球首座风电行业的灯塔工厂,照亮的不只是车间生产线,也带动了全产业链协同升级公司还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将生产需求实时传递至供应商,实现精准供应与库存优化。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副总经理 彭海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玻璃钢拉极板材料,是用来生产叶片主承力结构,相当于是人的脊柱。工厂建立的初期我们也对供应商做了上下游的引入,像我们现在重庆的这一家供应商,已经在韶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厂,用来匹配工厂的供货。

摩根士丹利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风机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5年前7个月新增装机54吉瓦,预计全年新增约106吉瓦,“十五五”期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110吉瓦。

进入2025年以来,风机装备价格也较去年明显上涨,2025年前8个月,陆上风机(不含塔筒)招标价格较2024年上涨8%,海上风机价格上涨12%,推动风电装备产业盈利能力上升。专家表示,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先进的风电装备技术,将进一步强化我国在全球风电产业的主导地位。

湖南大学海上风力发电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黄守道:湖南早已形成服务国家战略的风电产业合力,韶山工厂的突破更是集群优势的集中体现。以韶山灯塔工厂为标杆,推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这种模式为我国风电装备从“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向“最高效制造高地”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支撑可再生新能源大规模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