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工作动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创建生态环保工程——中兰铁路(甘肃段)水保工作创新与实践

【工作动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创建生态环保工程——中兰铁路(甘肃段)水保工作创新与实践

图片

银兰高铁中兰段(甘肃段)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京呼银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北起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经白银市(平川区、靖远县、白银区)及兰州市(皋兰县、兰州新区),于2022年12月29日开通运营。项目地处西北寒旱地区,气候干冷、植被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中兰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在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打造了我国西北地区铁路生态建设的示范样板。

引智聚力 创新生态治理

项目伊始,公司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环水保监理、监测团队,与各施工单位签订水保目标责任书,持续加强组织领导,靠实目标责任。建立“月度推进会+季度考核”机制,科学有序指导施工单位开展环水保工作。树立“细化管理、提前预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抓早抢先、纵横联动、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以“成熟一块,治理一块”“形成一坡,整治一坡”为基本防治理念,将“不扰动就是最大的保护”“抓紧恢复就是最好的补偿”等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有效促进了水保“三同时”制度落实。

中兰项目沿线林草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环境自然植被修复能力较差,土壤侵蚀较为突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果欠佳,导致前期种植的紫穗槐、红柳等成活率低,无法达到苗木成活率95%的要求。为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多方调研类似项目成功经验、会同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开展技术交流,对水土流失重点部位进行设计优化,发现并明确修筑挡水埂可明显减弱土壤侵蚀、起到土面蓄水保墒的作用,但传统人工修筑效率低、质量差,为此创新采用机械成埂工艺,持续改良设备,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防护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成埂效率和水土保持防护功能,最大限度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了人为水土流失,项目区域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样板示范 深学攻坚践行

公司聚焦水土保持标准化建设,通过样板工地观摩、典型经验推广,推动全线防治工作不断规范化。针对沿线干旱少雨特点,重点实施绿植覆膜节水灌溉、田字格保水整地等措施,最大化提升雨水蓄积能力和苗木成活率,打造了三维生态护坡。同时总结“样板引路、示范带动”经验,在全线推广了不同防治分区的基本作业程序和控制关键,使全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更趋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提升项目建设品质。

公司坚持科学防治,结合样板工程特点创新治理模式,总结形成了“先拦后弃、边弃边整、分级修坡、平整覆土、截排(水)相宜、及时绿化”的弃土(渣)场治理的基本程序,鼓励弃渣综合利用;落实取土场“分级取土、截排结合、永临结合、刷坡平整、及时恢复”的治理思路,在施工便道和临建场地采用“永临结合、严控范围、过程管控、工完恢复”的治理模式,确保了各防治区水保措施有序推进和全面落实。全线89处取(弃)土场整治面积达288公顷,高标准平整土地并优化道路布局,既满足环保要求,又为地方后续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彰显国企责任担当。

科技引领 奏响绿色强音

针对沿线工程区域绿化立地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绿化工作困难的现状,公司提出苗木选育“先试先行、优选推广”的模式,经三年试验成功筛选出柠条、沙棘、四翅滨藜等耐旱抗碱灌草品种。其中四翅滨藜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通过大面积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工程区绿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先后获得了《绿化边坡养护模式》《绿地生态排水装置》《1种保土式混凝土骨架护坡》3项实用新型专利及《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1项发明专利,研发的《绿化边坡养护模式》等技术获国铁集团推广,弃渣场治理案例连续三年入选水利部黄委水保公报,并纳入全国水土保持培训教材。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一条绵延173公里的生态安全铁路线已然成型。项目累计投入水保资金7亿元,防治责任范围面积达到1317公顷,累计完成绿化576公顷,撒播草籽5112公斤,栽植乔木8万余株,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4%。全线11处取土场、78处弃土(渣)场水土保持设施运行良好,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结果为绿色。中兰铁路水土保持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施工工艺为其他立地条件相近区域绿化工作提供了成功案例,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铁路建设环保施工方面形成的“中兰方案”,实现了铁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进一步为建设美好新甘肃、优化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成功范本,贡献了“中兰力量”。

供稿:中兰铁路公司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