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口,上海北部首个大型高铁枢纽——上海宝山高铁站建设如火如荼,“两根轨道”传统业务蹄疾步稳、优势明显。
会稽山麓,国内首次运用AI辅助铁路换梁,绍兴城际铁路高架桥顶推设备装上“智慧大脑”,“营业线施工第一品牌”价值提升、实力彰显。
渤海之滨,山东滨州润化新能源20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新兴产业发展“点亮”未来、前景无限。
“十四五”期间,中铁二十四局坚持以改革为关键一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持续稳增长、调结构、优管控、防风险、提质效。与“十三五”相比,公司新签合同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数据分别增长93%、50%、39%,安徽、上海两省市份额保持系统第一,订单“含金量”更足,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五年来,通过抓存量项目求生存,拓增量市场谋发展,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实谋进,以质取胜:发展“成色”更足
铁路市场中标上海宝山站、南京上元门配套工程等项目,战新产业新签破百亿,同比增长超4倍,国家电投电力市场再获重大突破……“十四五”收官之年,中铁二十四局聚力市场经营,加强政策研究,强化调度统筹,提升经营质效,上半年新签总额创历年同期最好成绩。
中铁二十四局参建的上海松江站
面对困难与挑战,公司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提升核心专业能力、均衡发展能力和整体创效能力,构建以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轨五大传统市场为基础,“两新”业务为升级的发展格局。“十四五”以来,新签合同额超4000亿元,稳固了市场规模,也稳住了增长态势。
中铁二十四局坚持“以实谋进、以质取胜”,以任务质量与落地率为关键抓手,突出高质量经营“高转化率、高现金流收益、高市场牵引力、高发展契合度”等鲜明特征,从源头控制风险,做好投标全过程风险防控,严把合同质量关,项目合同转化率、标前预期收益率等明显提升。
中铁二十四局完成国内首个改建的高铁高架站——杭温铁路永嘉站改造拆除工作,为杭温高铁开通创造条件
作为系统内唯一全部由铁路局下属企业发展而来的二级单位,中铁二十四局不断巩固主业优势、主场优势。5年完成铁路封锁施工30000余次,“营业线施工第一品牌”优势凸显,铁路市场规模稳定、风险可控。在此基础上,公司牢牢把握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优质资源、扶植政策向海外、央企、战新市场集结,打造稳增长新支柱。“十四五”期间,五大传统业务贡献70%的新签合同额。海外业务通过优化布局、完善机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水利、电力、矿山、新能源等新兴业务市场加快培育,效益来源更加多样,产业结构也更为合理。
中铁二十四局承建的国内首座超宽三维不对称转体桥——上海漕宝路立交桥
为加快战新产业布局,公司设立新兴事业部,研究相关政策,统筹内外部资源,明确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相关服务业、人工智能、深地空间6大发展方向、10个细分赛道,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期间,战新产业新签合同额近400亿元,2024年战新产业合同额占比超13%,超额完成中国铁建下达应收预算指标。
夯基提质,革故鼎新:发展根基更牢
时代大潮波谲云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中铁二十四局严格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刀刃向内”革除积弊,动真碰硬解决问题,推动管理机制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根基更稳,步伐更加坚定。
各级党组织坚持政治引领,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不断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强化把关定向能力,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抓好党建融合赋能,严明党的纪律规矩,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把严的基调一贯到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红色根基。“3·16企业文化日”系列主题活动聚拢人心,评选成立20周年十大事件、十大典范工程、十大榜样人物鼓舞斗志,蕃瓜弄项目党支部成功获评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2025年1月7日,日喀则地区发生6.8级地地震,中铁二十四局积极参与救灾和援建。图为志愿者在儿童舒缓活动室教孩子写汉字
改革与发展高效联动。公司全力抓好工作、进度和效果“三个统筹”,加强各项任务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改革不断走深走实,企业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执行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董事会建设持续深化,董事会职权得以落实,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中铁二十四局更加成熟定型。
全面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两级班子副职均按“一人一岗、一人一表”签订责任书,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现“一岗一薪”。两级总部机构改革和人员竞聘全部完成,推行总部“大部制”改革,公司本级部门由26个调整为17个。两级总部全面推行360度考核,实施强制等级划分和比例分布、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严控法人层级和管理层级,“十四五”期间,共压减法人单位9家,注销非法人机构9家,市场化经营机制得以健全。
为各子公司新增资质、资格、许可119个,以“债转股”方式对11家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17亿元……“十四五”期间,中铁二十四局全面落实“给任务、给资源、给服务、给压力、给兑现”要求,不断加强三级公司建设,5年来,共有3家子公司跻身中国铁建三级公司20强,3家子公司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企业进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
中铁二十四局积极投身城市更新行动,承建上海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静安区彭一小区旧改项目
工程项目是企业生存之基、效益之源,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精髓。中铁二十四局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让“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深植于心,全面优化项目管控方式,经营生产一体化推进,理顺管理职责、明晰管理流程,围绕预控、开源、降本、治亏等关键环节强化责任成本管理,高度重视前期策划、过程管控、收尾管理,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十四五”期间,项目安全质量全面受控,创效创誉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一大批代表性工程,共获国家优质工程奖9项、詹天佑奖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28项,中国铁建优质工程奖29项、省部级QC成果奖131项。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活力更强
40个高精度传感点实时采集数据,操控36个顶升千斤顶和10个顶推千斤顶同步工作,推动总重4000余吨的钢箱梁横向移动21米,实现“毫米级”精准落位……在绍兴城际铁路柯桥站,中铁二十四局国内首次应用人工智能完成运营铁路高架桥梁“移旧换新”,为既有铁路改造升级提供全新方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铁二十四局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保障制度,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有效激活企业发展动能,增强发展活力。
中铁二十四局营业线施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
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技术研发基地,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十四五”期间,建成了营业线智能建造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累计完成753个科技项目的攻关研发,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成果1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实现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5年来,公司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工法49项,编制国家标准16项、行业及地方标准30项、团体标准14项。累计取得授权专利551项,获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
中铁二十四局组织参加职业技能比武,激发员工创新技能。图为员工参加无人机建模对抗赛
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线10多个信息化系统,全力加大数字技术与现场工程项目深度融合,打通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管理效能成倍增长。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成功研发铁建智越、智瞰、智联,“路桥智慧宝”等数智系统,铁路营业线施工现场监测、安全防护、电子围栏、AI越界预警等功能全面升级,参与研发的“低延迟超眼计算成像技术及应用”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搭台子,给位子,出点子,压担子,兜底子,指路子。公司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初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人才梯队,并积极搭平台、创条件,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创造无限创新动能。牵头研发BIM集成信息化工序报验系统、BIM+GIS可视化4D进度管理系统、路桥工地宝智慧党建系统等多个软件,创新高铁与深基坑联合监测预警系统等多项成果的“90后”员工冯江宇获评“上海工匠”,成为人才强企的典型例证。
润化新能源20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新”发力,逐“绿”而行。“十四五”期间,公司加快绿色转型,从推广低碳材料,提高绿色建造应用比例,提升能源、土地、水等核心资源利用效率,到全力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环保产业项目承揽完成规划目标的173%。以乌尔禾源网荷储一体化、宿州城市更新及生态修复等为代表的绿色“订单”工程,为驱动企业发展拓宽了路径。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奋斗脚步永不停歇。
站在新起点,中铁二十四局将不忘高质量发展初心,牢记“勇争先、做示范”使命,顺势而为,驭势而进,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为中国铁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