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铁二十三局围绕国家战略部署,聚焦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产业升级三大核心领域,以“创新”为引擎、“实干”为基石,积极探索建设品质卓越的现代化企业路径。五年来,企业施工产值与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参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34项、行业重点项目7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詹天佑奖4项,累计授权专利500项;“两新”业务承揽占比从6.82%跃升至53.72%,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承揽额达218.16亿元。一组组亮眼数据,不仅勾勒出企业发展的强劲曲线,更印证了其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变革的硬核实力。
新进大学生员工庆祝中铁二十三局成立20周年
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引领建造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铁二十三局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复杂地质施工、磁浮交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擦亮国企创新“金字招牌”。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铁二十三局坚持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驱动效能。作为系统内第一个拥有爆破专业一级资质的工程公司,中铁二十三局(湖北)爆破有限公司坚持专业化发展,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工程爆破设计施工、安全评估、安全监理及相关技术服务等核心竞争力,锻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024年成功获评“湖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1年11月19日,中铁二十三局爆破公司成功一次性爆破拆除徐州国华电厂总重超3万吨的5座大型建筑,当时为国内爆破目标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工业建筑爆破
中铁二十三局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依托混凝土制品优势,积极向上下游两端延伸产业链,在参与城市轨道、房屋建筑、水利水电等综合工程建设中破圈而出,2023年获评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目前顺利通过上海市2025年度“专精特新”企业复核,进一步夯实了在行业细分领域的优势。
2023年11月,中铁二十三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成功通过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聚焦工程难题,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大瑞铁路施工中,面对Ⅵ级围岩稳定性极差的挑战,研发“超前智能探水+帷幕注浆”技术,成功破解“豆腐里打洞”的施工难题。历经14年艰苦奋战,终于贯通被国铁集团专家称为“国内在建铁路最难隧道”的杉阳隧道,彰显了央企攻坚克难的科技实力。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建造与智能建造。黄百铁路项目针对贵州山区建材短缺问题,创新研发“改性碳酸钙石粉替代粉煤灰”技术,充分利用当地碳酸钙资源,实现降本增效与低碳发展双赢。枣菏五高速采用煤矸石填筑路基,减少土方开挖120万立方米,节约耕地800亩,获评“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示范项目”。青岛地铁5号线使用环保燃料PMC替代柴油,降低碳排放15%。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推行装配式机房建设,实现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工期缩短40%,质量合格率达100%。马鞍山向山便民服务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与装配式施工,预制率达85%,建筑垃圾减少60%,树立绿色建造新标杆。
科技创新源于系统布局。“十四五”期间,中铁二十三局搭建“一院两牌两站五中心”研发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12个博士、劳模创新工作室,引进86名高端技术人才;完善“成果转化—专利管理—奖励激励”机制,构建“1+2+N”数字体系与“1+3+3”组织架构,大力推动创新与生产融合。
数字档案建设领跑行业。在2022年启动“数字档案工程”,实现EIM系统与中国铁建综合档案管理系统V9.0全流程对接,构建“文档一体化”工程档案智能管理体系。由中铁二十三局牵头申报的《人工智能赋能建筑工程企业档案数据挖掘与深度利用研究》项目成功获批2025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成为中国铁建首个由工程局牵头承担的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标志着档案管理迈向“电子化、智能化”新阶段。
管理创新:效能革新彰显央企本色
管理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变革、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抓手。“十四五”期间,中铁二十三局紧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与“双百企业”改革深化机遇,以体制机制变革和效能提升为核心,推动企业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中央企业的责任担当。
大瑞铁路银江河特大桥
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
战略重构推动产业升级。集团立足央企使命,提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以铁路、公路、房建、市政、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业务为“主体”,以国家储备林、乡村振兴、水生态治理等“新兴产业”和新能源、未来空间、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为“两翼”。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布局新能源与生态修复领域,打造成都龙泉山“国储林+”、江山抽水蓄能等示范项目。作为四川属地企业,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耕区域经营,开辟多元化、可持续的增长新赛道。战新业务利润贡献率持续提升,发展动能实现深刻转换。在传统领域,成绵苍巴高速公路项目采用“大统筹、大施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前半年完成全线152公里、建安投资160多亿元的建设任务,创中国铁建系统内单个工程局独立承建项目规模最大纪录,为中国铁建探索“大标段”集约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集成技术”,通过物联网采集数据和BIM模型实现可视化管理,已在多个项目推广应用,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成绵苍巴高速公路嘉陵江特大桥
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效能。中铁二十三局以识变之智、求变之勇持续推进“双百行动”改革,统筹推进改革深化提升、提质增效与对标一流价值创造行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党委前置研究,规范董事会建设,明晰权责边界,提升决策科学性与效率。全面落实“精干、精简、精细”要求和“四能机制”,推进两级总部改革,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优化选人用人制度,全面重置薪酬与绩效体系,强化业绩考核导向,建立“收入比贡献”的精准激励机制。严格执行考核结果强制分布与不胜任退出机制,构建“五通道七序列”职级体系与“铁脉”后备人才体系,充分激活人力资源潜能。
推行项目经理团队竞聘制,加快专业化项目管理团队孵化。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建“品牌势能”向“发展动能”转化的新模式,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和海外党建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组织支撑。连续三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专项考核中获评“优秀”或“良好”,其中2023年排名“优秀”第25位,并荣获“中国铁建改革三年行动先进单位”。
产业升级:战略引领发展新赛道
面对行业变局,中铁二十三局确立“一体两翼”战略——以传统基建为“主体”,以新兴与未来产业为“两翼”,构“传统+新兴+未来”体系,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轨道交通资阳线是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
不断巩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领域优势。五年参建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34项、海外项目8项,施工产值占比稳超60%,成发展“压舱石”。
成都龙泉山生态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水蜜桃林
加快向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成都龙泉山生态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作为中国铁建首个大型生态修复工程,用“集雨微孔陶瓷根域补灌技术”提升苗木成活率30%,建“生态修复—产业培育—价值转化”模式,已推广至西藏拉萨南北山营造林、青海都兰县荒漠化治理工程。集团深耕广东“百千万工程”,在梅州、河源建美丽乡村。参建山东、安徽、贵州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承建的浙江江山抽水蓄能电站、新疆博州煤炭储备项目、安徽枫香岭矿山生态修复与光伏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构筑了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体系。
2025年9月4日,中铁二十三局农林生态分公司主导实施的“三北防护林”2025年香日德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工程二标段,在青海海西州都兰县正式开工
蹄疾步稳地向“高精尖”未来产业领域迈进。参与研制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开展600公里/小时以上悬浮试验;资阳商业航天电磁发射平台破“毫米级轨道精度”难题,12项核心技术助力推动航天发射变革;参与的全球功能最全超高速真空管道交通试验设施——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为超高速交通研发提供支撑。
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
资阳商业航天电磁发射平台
展望未来,中铁二十三局将围绕“12358”中长期战略、“231”三年目标和“四线一新两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创新驱动,强化战略引领,在交通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让基建人的足迹成为新时代更加鲜明的刻度。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