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铁建重工深耕高端装备制造,以“3+N”布局筑牢根基、科技创新突破壁垒,更在市场、智造、管理领域持续发力,书写中国装备进阶答卷。
为全景呈现这份答卷,今起推出《非凡“十四五”》系列报道,先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实践,再探市场开拓、智造转型、深化改革路径,最后以“图说”“瞰见”视觉报道定格成果,立体展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深秋的北京,东六环地下隧道灯火通明,车流如织。这条全新的地下动脉,正为城市交通注入高效活力。
16米级“京华号”盾构机,曾是这里的“攻坚主力”。2021年始发后,它穿越30余处风险源,创下单月542米掘进纪录,于2023年6月实现西线隧道贯通,为如今的畅通奠定核心基础。
海拔5000米的西藏那曲双湖,高原空间站静静矗立。舱内恒温舒适,供氧系统平稳运行,为油气科考人员筑牢后勤保障。
这款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凭借增压增氧核心技术,将室内等效海拔稳定在2600米左右,破解了极端高海拔环境下的人居难题。
从北京东六环的地下通途到西藏双湖的高原营地,从国内重大基建现场到海外重点项目工地,“十四五”期间,铁建重工锚定“一定五新、六化六高”战略核心,构建“3+N”产业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赛道,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多域领跑的跨越,用创新与实干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
主导产业筑基,锻造重器硬核实力
海太长江隧道的水下施工工地里,16.64米直径的“江海号”盾构机正稳步掘进。这台获评央企十大国之重器的“地下蛟龙”,是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超大直径盾构机,其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制和应用领域实现新跨越,已形成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能力。
针对工程水下施工的高风险与复杂工况,研制团队精准突破关键技术,给盾构机配置常压换刀软土刀盘与耐磨切削刀具,主驱动增设伸缩功能及状态监测系统,优化盾体结构与泥浆、注浆系统。同时搭载管片智能拼装系统,应用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同步注双液浆技术,实现隧道沉降毫米级控制,为攻克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难题筑牢装备根基。
在高原铁路的崇山峻岭间,大直径多支护硬岩掘进机同样展现着“中国力量”。针对高海拔、高地应力、超硬岩的极端工况,研发团队创新设计的极硬岩刀盘,经工程实测破岩效率提升3倍;搭配智能温控系统,该设备已在零下20摄氏度的高原低温环境中实现稳定运行。
而在引江补汉工程现场,11.93米直径的敞开式TBM “江汉新石器号”,通过沉浸式智掘系统实时感知地质变化,2000余个传感器每秒传输的数千条数据,实现了地质可视化与自主纠偏,为16.35公里超长隧洞施工提供了核心装备支撑。
这些地下工程装备的迭代升级,正是铁建重工以“工程难题-技术攻关-装备研制”闭环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实践。
轨道系统装备的出海之旅同样亮眼。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铁建重工研制的73组高速道岔,成功支撑两列动车组以相对时速870公里实现明线交会,创下该领域世界纪录,其精准性能充分验证了我国高速道岔的国际顶尖水准。
在中老铁路琅勃拉邦至万象段,152组定制化道岔平稳衔接跨国铁路线,不仅适应了东南亚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更实现了通车以来的“零故障”运行,成为“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的标杆之作。
如今,铁建重工的主导产业正完成从“中国智造”到“全球引领”的质变跨越——隧道掘进机产销量长期领跑,在国内市场保持绝对优势,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轨道系统装备远销海外多国,广泛应用于高铁、普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构建起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壁垒。
新兴赛道破局,开拓多元增长空间
跳出传统装备制造的边界,“十四五”期间,铁建重工精准布局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在农业、矿山、高原保障等领域勾勒出多元发展的新图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从棉田到番茄基地,国产农机正改写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
在新疆石河子的田野上,科技为农业生产赋能增效。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的采棉机打破进口垄断,智能控制系统精准适配棉花成熟度,减少纤维损伤;自走式番茄收获机将采收效率提升数十倍,同步完成地膜回收的设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从地下巷道到海外矿山,智能装备正破解行业发展瓶颈——
地下千米的曹家滩煤矿,智能掘锚一体机破解了行业“采掘失衡”的长期痛点。远程监控系统实时传输地质与设备数据,智能算法优化掘进参数,实现“掘进+支护”同步作业。这类矿山装备已形成全系列产品线,不仅满足国内复杂地质需求,更批量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中国装备的可靠性能。
从施工营地到救灾现场,高原装备正筑牢极端环境民生防线——
在高原铁路的高海拔施工区域,模块化驻勤方舱为建设者提供了舒适安全的栖息空间。依托增压增氧与智能温控核心技术,舱内始终保持适宜的氧浓度与温度,有效缓解高原反应对施工人员的影响。这类高原装配式智能建筑已形成系列化产品,从抗震救灾的应急保障用房到偏远地区的科考营地,在多个极端环境场景中彰显科技赋能民生的价值。
现在,高端农机、矿山装备等新兴业务,与应急救援、智能制造等赛道形成发展合力,构建起主导产业稳底盘、新兴产业增动能的多元发展格局,为企业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产业协同共进,构建自主产业生态
作为产业链“链长”企业,铁建重工扎实推进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从核心部件突破到区域产业协同,从国内生态构建到全球网络布局,层层递进打造自主可控、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是产业链稳固的根基。在长沙的生产车间,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的成功下线,打通了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铁建重工牵头联合高校与上下游企业攻关,建立起从材料研发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体系,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摆脱对外依赖。
区域协同让产业链更具活力。新疆农机产业园区内,本地上游厂商完成技术升级,实现齿轮、轴承等核心部件本地化供应;下游服务网络覆盖全疆,24小时快速响应维修需求,形成“研发-生产-服务”的区域协同格局,既降低成本,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全球布局则让产业链辐射力持续增强。意大利米兰的海外中心仓库,依托本地化物流网络,实现欧洲地区4小时配件快速供应,搭配远程运维平台,已为工程项目提供及时保障。从海外配件基地落地到服务网络精准延伸,铁建重工构建的国际化产业链体系,让“中国装备+中国服务”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铁建重工的“十四五”产业实践,正是一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强链兴业”进行曲。以“链长”担当为指挥棒,深度整合产业链条,既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持续跃升,更带领上下游企业奏响协同共进的和声。
这种实践,让每一步突破都坚实有力,让每一次成长都清晰可感。
——从国之重器的技术攻坚到新兴产业的多元拓局,从“3+N”布局的精准落子到自主产业生态的繁茂生长,这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与全球引领积蓄了澎湃动能。
——更以鲜活的实践印证:唯有锚定战略、聚力协同,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力量。
供稿、编辑:党委工作部
也许你会喜欢
【这些第一,铁建制造】竖井掘进凭啥领先?这些首台套定义“新高度”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