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工程机械网> 工程机械资讯> 行业 > 以高质量煤炭供给端牢“能源饭碗”

以高质量煤炭供给端牢“能源饭碗”

我 们 的 “ 十 四 五 ”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为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经济的稳定增长离不开能源事业的不断发展。贫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十四五”期间,煤炭量足、质优、价稳,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攒厚煤炭家底,产量大幅增长

今年9月18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透露,在安徽淮南煤田深部新发现7.6亿吨煤炭资源,相当于一个大型矿区规模,对进一步确保两淮地区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我国能源家底不断充实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发现一批大型整装煤田和矿产地。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煤炭资源储量2185.7亿吨,比2020年底的1622.88亿吨增加562.82亿吨,煤炭资源家底更加殷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1万亿元,一大批现代化煤矿、智能化煤矿建成投产,煤炭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年产量大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47.8亿吨,比2020年的39亿吨增加8.8亿吨,增长约22.56%。今年前9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5.7亿吨,煤炭产量保持稳健增长。

“十四五”以来,煤炭稳居主体能源地位。2021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生产煤炭181.8亿吨,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6.6%,煤炭消费量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5%。

“十四五”期间,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全国煤炭生产东中西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制的《中国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煤矿建设年度报告2024》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3.2亿吨增加到30.4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由13.1亿吨增加到15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2024年,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原煤产量合计39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81.6%,比2020年增加8.5亿吨、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新疆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释放先进产能,成为全国煤炭生产新高地。2024年,新疆煤炭产量首次突破5亿吨,达5.4亿吨,比2020年增加2.7亿吨。

煤炭生产开发布局的调整,对煤炭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让煤炭产得好、运得出。

今年8月26日,浩吉铁路煤炭集疏运系统岳阳港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开工。该专用线是浩吉铁路重要配套工程岳阳铁水集运煤炭储备项目的组成部分。该专用线全长21.514公里,年货运量3300万吨,2027年建成后将直接衔接储备基地与码头工程,实现码头与浩吉铁路、京广铁路和长江航道的无缝对接,打通“北煤南运”多式联运通道。

包括浩吉铁路在内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路网不断延伸,运煤通道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煤炭铁路发运量由2020年的23.6亿吨提高到2024年的28.2亿吨,陆港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更加畅通便捷,现代物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煤炭资源全国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供给质量更高,产业集中度提升

硬岩掘进月度进尺达613米、单日进尺最高达28.8米,1分钟约48吨煤炭从井下采出;每天外运的煤炭,能装满8公里长的重载列车车厢……这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给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带来的高效率。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速提质,煤炭生产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绿色,支撑煤炭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全行业安全高效煤矿(露天)数量由2020年的973处增加到2024年的1238处。目前,安全高效煤矿以约占全国29%的煤矿数量贡献了全国71%的煤炭产量,实现煤炭安全保障提质。

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数据,截至今年4月,全国共有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497处、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1611处、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334处。其中,一级、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占比达86.3%。

煤炭生产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十四五”期间煤矿智能化建设。今年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透露,与2020年相比,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94处增加到目前的1930处。

煤炭生产更加绿色低碳。2024年,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原煤生产电耗分别下降到7.9千克标准煤/吨、23.7千瓦时/吨,原煤入洗率达68%,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4.1%,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74.2%,土地复垦率达57%。截至2024年8月,全国共有1074家矿山企业进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其中煤炭企业有257家,占比约23%。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全国煤矿数量由4600余处减少到目前的4300处以内,平均单井(矿)规模由110万吨/年左右提高到140万吨/年以上。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主体。目前,我国已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3处、产能达13.6亿吨/年,比2020年增加31处、增加产能5.4亿吨/年。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今年前8个月,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15.82亿吨,同比增加0.33亿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49.68%。

“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煤电联营,推进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持续发挥“煤窝里办电”的比较优势,于今年7月28日全面建成潘集电厂。正式投运后,潘集电厂每年可供电约132亿千瓦时,有力保障安徽省乃至长三角的供电安全。这是该集团深化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新能源联营“两个联营”的生动实践。

中国中煤推进“两个联营”,构建“两个对冲”机制。截至目前,中国中煤在运在建及待开工煤电装机总规模近5000万千瓦,在运在建和待开工新能源装机规模860万千瓦。

《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总装机4.4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力装机的37.4%。

完善保障机制,彰显煤企担当

“十四五”期间,面对煤炭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主要产煤省份主动担当,承压前行。

“十四五”以来,山西省完成国家下达的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超12亿吨,保障全国24个省份电煤稳定供应。2021年至2023年,山西省原煤产量38.78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近3成,增加产量2.85亿吨。2024年,山西省原煤产量12.7亿吨,约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6.7%。

2024年,内蒙古原煤产量12.97亿吨,完成保供任务8.3亿吨、占全国的34.5%;陕西省原煤产量7.8亿吨‌,外运煤炭保障了24个省份的需求;新疆原煤产量5.41亿吨,同比增长17.5%,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首位。“十四五”以来,新疆煤炭外运量持续攀升,从2021年的438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1.4亿吨。

“十四五”以来,煤炭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煤炭企业认真履行中长期合同制度,积极稳价格保供应,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

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以约占全国1/6的煤炭产销量守护万家灯火,所有涉煤公司全部完成煤炭保供任务。2021年至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累计向社会让利超2000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国家能源集团自产煤生产连续48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今年上半年,该集团自产煤保持月均5100万吨高位水平,购销两端电煤中长协签约率、兑现率均高于国家要求。

2024年,中国中煤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达101%,向社会让利约146亿元。2021年以来,中国中煤签足煤炭中长期合同7亿吨,让利超1100亿元。

在中长期合同价低于市场价格每吨80多元的情况下,皖北煤电集团优先发运长协煤炭,2023年迎峰度夏电煤保供兑现率达105.17%,得到相关部门和电厂客户的一致赞誉。

“十四五”以来,在依托中长期合同制度保障煤炭供给的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2021年以来,全国累计核增煤矿产能超6亿吨,占全国煤炭新增产能的70%左右。全国煤炭弹性产能明显增加,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增强。

“十四五”时期,煤炭行业企业积极推进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在煤炭生产集散地、消费集中地、主要铁路运输节点和接卸港口等地布局建设煤炭储备基地。

截至2024年2月,山东能源集团累计投资98亿元,打造了5大综合物流园、3座煤炭储配基地,建设形成1650万吨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

今年8月8日,四川嘉阳集团嘉阳政府煤炭储备设施改造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具备不同品种煤炭分储分取功能,拥有静态储煤能力24万吨、动态储煤能力150万吨。

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和区域性、阶段性煤炭供应需求,“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企业积极行动,以高质量煤炭供给为端牢“能源饭碗”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用煤地区,重庆市于2021年退出煤炭开采后,陕渝能源战略合作铸就了重庆电煤保供“压舱石”。

日前召开的“十四五”时期重庆能源高质量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透露,陕煤集团煤炭入渝量8年增长了12倍。截至今年7月底,陕煤集团今年电煤入渝总量已突破1亿吨大关,超过重庆市电煤供应量的一半,在重庆市迎峰度夏电煤保供中持续发挥“定盘星”作用。

今年春节假期,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累计生产原煤180万吨,煤炭铁路发运量40.5万吨,供热208万吉焦,保障通辽、赤峰、霍林河、白音华等地区60多万户居民度过一个温暖年。

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的霍林郭勒站,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生产的煤炭搭乘列车,经由通霍线,到达通辽市,再转运至内蒙古东部地区和辽宁省、吉林省,到达发电、供热用煤企业,最远跨越超1000公里,点亮万家灯火,保障东北地区迎峰度冬煤炭供应。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江苏省电力需求持续飙升,最高用电负荷累计4次突破历史峰值。国家能源集团销售公司采取靶向服务重点用户、强化供应稳定性、推动绿色转型等措施,保障煤电供应。

今年6月到8月,国家能源集团销售公司累计向江苏省供应煤炭近1600万吨,创下历年同期保供量新高。同时,该集团严格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机制,长协自产煤合同兑现率超100%。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3万多名职工坚守岗位,完成掘进进尺9727米、超均衡计划1034米,完成煤炭产量426.4万吨。面对假期保供压力,神东煤炭公司加强内外部协同调度,优化生产组织,科学调配资源,日均装车110.3列,保障煤炭供应稳定且高质高效。

作者:鄢丽娜 版面编辑:陶冉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相关文章
我要评论
表情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