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金秋十月,烟雨江南;江潮涌动,智汇云集。10月20日,由中国公路学会秘书处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公路》杂志社、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成果转化部联合承办的公路交通高质量技术成果推介活动暨道路数字化施工技术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在江苏太仓举行。交流会得到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公路分会、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沪武锡宜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南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等单位支持,由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刘传雷主持。会上,2025公路交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同期举行。
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刘传雷主持交流会
▲组图:2025公路交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掠影
当前,我国公路交通行业正处于以数字技术引领行业变革、重构产业生态的关键阶段,智能建造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交流会聚焦“高质量技术成果”与“数字化施工技术”,邀请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原副局长王太,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副理事长游庆仲,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王绍坤,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副局长周进,长安大学机械学院教授焦生杰,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郭小宏,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郭东浩,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公路处处长、沪武锡宜指挥部总指挥江臣,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朝晖,山西交控科技转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宇峰,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贞新,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高亮等专家、领导出席。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300余位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智能建造·数字赋能”主题,共同探讨公路数字化施工与智能建造产业化发展路径,交流技术攻关成果与转化应用案例。
在致辞环节中,郭朝晖指出,公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正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加速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道路机械事业部作为徐工集团“五大支柱”板块之一,已构建起从材料制备到道路建养的全场景产业布局。一方面,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推动施工模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推出系列化纯电动及混合动力绿色装备,助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朝晖致辞
王绍坤结合江苏省发展实践介绍,江苏近年来持续推进公路交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在数字化赋能方面,江苏率先编制《江苏省“一轴一网两融合”大流量示范通道及网络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实现全省高速公路L2级以上智慧公路全覆盖,推动沪宁高速、苏通大桥等“一路三桥”智慧扩容,建成以国道328线泰州段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为代表的一批普通国省干线智慧公路项目。在数字化施工领域,则探索形成“点—线—面”数字设计模式,成功建成全国首条“未来高速”(五峰山长江大桥)与“未来隧道”(苏锡常高速太湖隧道);率先制定公路与桥梁BIM正向设计系列标准,并依托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国内首个钢桁梁智能生产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王绍坤致辞
游庆仲强调,现阶段,公路数字化转型仍任重道远,需凝聚行业共识,系统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比如推广江苏交控“基地研发+工程验证”等创新模式;二是推动先进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快智能装备从示范项目向常态化作业转化,构建产业应用新生态;三是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完善标准与安全体系,建立跨企业、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
▲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副理事长游庆仲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王太以《公路智能建造与养护》为题作报告,深入阐释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核心要义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目标布局,系统分析了公路交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任务,并就智慧建造养护的实施路径、BIM技术在公路系统规划设计及建养一体化管理中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全面交流。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原副局长王太作《公路智能建造与养护》报告
焦生杰在题为《公路养护装备数字化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公路养护装备的应用背景与发展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就地热再生机群数字孪生技术方面的核心成果。该研究为行业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与预期转弱等多重挑战,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长安大学机械学院教授焦生杰作《公路养护装备数字化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报告
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仍面临建管养运环节衔接不畅、质量管控手段单一、安全管理被动应对、组织协同效率不高及成本控制压力较大等多重挑战。郭东浩在《数字化施工赋能江苏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提出,应着力构建“数据驱动、平台赋能”的新型支撑体系,推动管理模式由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以质量严控与安全升级为核心屏障,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的转变,并以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为主要目标,推动施工方式从传统人海战术向智能装备应用转型。
▲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部长郭东浩作《数字化施工赋能江苏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报告
江苏沪武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工程是交通运输部首条获批实施的“整体式十车道高品质改扩建科技示范工程”。江臣在《江苏沪武高速整体式十车道改扩建关键技术创新》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十车道断面布置与线形设计、超宽幅排水、既有道路结构内部状态快速检测与微创注浆加固、重载车道高模量路面结构、基于降噪目标的无缝式伸缩缝技术、全钻渣软弱土地基加固及固碳轻质土应用等系列创新成果。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公路处处长、沪武锡宜指挥部总指挥江臣作《江苏沪武高速整体式十车道改扩建关键技术创新》报告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能建造的发展离不开先进装备的技术支撑。徐工智慧施工技术历经十余年发展,依托集团“1+6+N”研发体系,已实现从单机无人化作业向全场景集群化协同应用的跨越。在《徐工道路智慧施工技术的探索与发现》报告中,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高亮系统介绍了公司在智能摊铺压实、多传感数据融合感知及无人化集群施工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阐述了覆盖全场景、全系列设备的智能化协同施工成套解决方案,并展望了绿色新能源技术装备的未来发展方向
▲徐工道路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高亮作《徐工道路智慧施工技术的探索与发现》报告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前往沪武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工程HWK-S221标段施工现场实地观摩。现场多台无人机实施空中巡检,由两台大功率沥青摊铺机、两台胶轮压路机与十台双钢轮压路机组成的徐工无人化施工机群,呈“2+2+5+5”编队协同作业。设备前后均配备雷达传感装置,驾驶室内无人操作,方向盘自主调节转向,整个机群在系统统一调度下实现精准协同,行进、转向动作整齐有序。
▲在沪武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工程HWK-S221标段施工现场,徐工无人化施工机群正在协同作业。
▲负责人介绍沪武高速改扩建项目概况
▲路面层样块展示区
▲徐工纯电动沥青摊铺机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HWK-S221标段全长22.45公里,涵盖太仓互通、板桥互通、沙溪枢纽及沙溪服务区等8处关键节点。本次实施的试验段全长380米,宽25.03米,铺筑厚度4厘米,使用PAC-13沥青混合料806吨。施工采用全断面无人摊铺碾压工艺,实现了从摊铺到压实全流程的智能化协同作业。所有无人化设备均搭载高精度定位、实时温度扫描与自动调平系统,有效保障了路面摊铺均匀度与整体压实质量。
相较于传统人工施工方式,无人摊铺技术在施工精细化、质量均质化与安全本质化方面表现突出。通过智能传感与云端协同技术,系统可实现施工路径自动规划、碾压遍数精准控制与温度场实时监测,显著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波动。采用“人机分离”作业模式,结合设备内置的自动避障、电子围栏及一键急停等多重防护机制,从本质上消除了机械伤害、高温烫伤等传统施工中的主要安全隐患,推动安全管理由依赖人员警觉向依托系统智能的转型升级。
沪武高速太仓至常州段是沪武高速江苏段整体式十车道高品质改扩建科技示范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项目全长134.9公里,其中十车道路段达25.1公里,具有断面宽、里程长、流量大、节点密、风险高五大特点。围绕高水平建成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的目标,工程将重点聚焦结构耐久、绿色低碳、智能建造、智慧运维与数字化管养五大方向,系统构建国内首套整体式十车道高速公路高品质建造与智慧运维技术体系,形成可推广的实施经验。
推荐阅读
中国公路新媒体交流群
添加小助理,邀请入群~
文/《中国公路》杂志社记者 杨心壤
责编:苗挺节
校对:程子研
审核:谢博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由《中国公路》杂志社数据与新媒体发展中心整理编辑,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公路”
商务合作:010-84990709
投稿邮箱:zggl_xmt@163.com
觉得文章精彩,请点赞吧↓↓↓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