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车,标注装备制造新高度。2024年底,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多项技术指标全球领先,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领跑优势。
一条路,丈量工程建设新跨度。2024年金秋,龙龙高铁梅龙段通车,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世界第一。
一张票,见证数字技术新变革。2025年10月,铁路客运全面使用电子发票,全球最大票务系统——铁路12306不断拓展服务边界。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牢记嘱托,向“新”图强。“十四五”以来,中国铁路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赋能,持续强化建设世界一流铁路企业科技支撑。
拉开铁路科技创新的卷轴,一个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已然展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美好出行需要,铁路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交通强国建设。
潮头引领——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
试验速度达450公里每小时,运行阻力降低22%、牵引效率提升4%、能耗下降20%……今年7月,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中国举办,CR450动车组样车再度成为全球焦点。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实力的综合展现,CR450动车组样车具备运营速度、运行能耗、制动距离等核心指标国际领先的优势。这标志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工程——“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树起我国高铁技术国际标杆。
时间回溯至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在太子城站考察时强调,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使命如炬,重托在肩。复兴号已然领跑世界,中国铁路沿着自主创新的壮阔征途,再挥如椽巨笔。
2021年正式实施“CR450科技创新工程”,次年发布CR450动车组总体技术条件;2022年至2023年,开展大量先期研究试验;2024年启动CR450动车组样车生产并于年底发布;今年,CR450动车组样车已经完成型式试验,试验速度达到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目前进入运用考核阶段。
一步一步,实打实;一年一年,铆足劲。一路走来,我国成功攻克牵引系统、减振降噪、制动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顶层指标体系和技术指标体系。
不只CR450动车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铁路新质生产力,技术装备创新成果井喷。
复兴号家族持续扩容。2021年6月,复兴号开上世界屋脊。高原内电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的成功研制,助力复兴号历史性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此外,基于复兴号技术平台研制的“澜沧号”中老铁路列车、雅万高铁高速列车、匈塞铁路高速列车陆续亮相海外,在更大范围的世界舞台上,擦亮中国高铁“亮丽名片”。
智能高铁释放科技红利。伴随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运营范围的扩大,智能高铁驶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京张高铁实力赋能科技冬奥,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
科技也在重塑铁路货运。重载列车辅助驾驶、新型可控列尾运用试验等不断突破,智能重载技术研究全面展开……铁路货运正向着“智能、高效、绿色”纵深推进。
创新潮涌,如大河浩荡,冲关夺隘、一路向前,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坚实保障。
2023年,国铁集团牵头组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聚合铁路行业内外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作用,协同上下、联动内外,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中国铁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国铁集团科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潮起东方——科技支撑世界级铁路网建设
长江入海口,一条水下隧道正书写新的传奇。
全长14.25千米,集“长、大、高、深”于一体,沪渝蓉沿江高铁崇太长江隧道,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隧道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掘进,施工过程集齐了智能感知等九大智能建造技术最新成果。建成后,我国将迎来首条过江不减速的长江隧道。
从一条隧道的攻坚,足以窥见中国铁路近年来的突破轨迹——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在神州大地不断延展,新线建设不可避免踏入此前少有工程涉足的“空白区”;与之相伴的是,技术突破必须进入“深水区”,直面那些尚未解决的硬骨头。
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依靠自主创新的工程建造技术,中国铁路在复杂多样的国土上织密经纬。
中部地区,郑渝高铁襄万段穿越秦巴山脉与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桥隧比高达98%,建成小三峡隧道、奉节梅溪河双线特大桥等重难点工程,“蜀道难”成为历史。
高寒地区,研发投用耐低温轨道与接触网技术,让高铁动车组在极寒天气里依旧平稳运行。截至2025年6月,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10亿人次,彻底打破“高铁无法适应高寒环境”的谬论;
沿海地区,破解强台风、高湿度环境下的防腐难题,高铁线路一路延伸至“天涯海角”,将海岛与内陆紧密相连……
一次次直面复杂工程难题,一次次以技术创新破局。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8万公里——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轨道的不断延伸,折射技术实力的跃升。
2021年11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国铁集团主持的“高速铁路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款被誉为“中国板”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系统,凭借高平顺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等技术优势,不仅托起国内上万公里高铁线路,而且伴随雅万高铁远赴重洋,实现中国高铁无砟轨道技术的“出海”突破。
不止于轨道。近年来,依托铁路大型客站设计建造技术,杭州西站、重庆东站、广州白云站等一大批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拔地而起。流线型的建筑外观、智能化的服务设施、综合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的布局……这些客站甫一投用,迅速成为展示铁路形象的新地标、助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多位外国博主惊叹:“中国的高铁站堪比国际机场!”
矢志创新、聚沙成塔,我国铁路工程建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稳稳托起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
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铁路丰富的运营和试验场景,国铁集团着力打造铁路原创技术策源地,稳步踏出一条从技术突破到标准输出的壮阔征程。
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累计主持参与UIC、ISO和IE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UIC高速铁路领域系统级国际标准全部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
潮涌不息——赋能“流动中国”更加美好
正装笔挺,利落短发,循着掌声走向颁奖台——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单杏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她是“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铁路先锋”。
一时间,以单杏花为代表的铁路科技工作者,以及她带领团队打造的铁路12306系统,共同成为激励行业、感召社会的“精神坐标”。铁路科技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的故事,愈发鲜活。
近年来,铁路领域的“科技明星”与“创新成果”不断走入公众视野。
2024年1月,人民大会堂的表彰现场,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发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李平、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斗,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5个月后,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再获殊荣——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铁集团总工程师叶阳升作为项目完成人代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表彰。
从个人到团队,从技术突破到重大项目获奖,铁路科技工作者不断“向高攀登、向强迈进、向新突破”。而这份努力的最终落点,始终是“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民生实践。
为了让旅客出行更美好,铁路12306不断提升系统处理能力,累计注册用户超8亿人次,最高峰日发售车票2697.6万张,足以支撑每天2000亿次以上的点击量。
依托12306技术平台,中国铁路还组织开发了移动支付、在线选座(铺)、互联网订餐、候补购票、空铁联运等一系列新技术,旅客出行伴随科技创新温暖升级。
为了让客户运输货物更便捷,2022年铁路95306系统全面升级,实现24小时全流程线上办理货运业务。同时,系统新增电子签名和网银支付功能,单日业务处理能力跃升至500万单,意味着客户无需再跑线下窗口了。
创新成果潮涌不息,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从愿景变为现实,也让庞大的铁路体系运转得更高效、更安全。
数据显示,世界高铁路网约为6万公里,中国占70%以上;全球拥有6500多列高速列车,一半以上在中国运营……
面对这样规模的运输网络,铁路部门研发的高速铁路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实现行车计划智能调整、进路命令安全卡控;自主研制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也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持续优化客货运输供给。
与此同时,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全面应用,从轨道状态监测到列车故障预警,多维度筑牢运输安全防线,让中国高铁成为全球公认的“安全标杆”。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
行至“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恰逢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站在这样特殊的节点回望,历历在目的不仅是“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技术飞跃,更是几代铁路人自力更生、砥砺奋进的精神图谱。
“十五五”的新程即将开启,距离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只有10年时间,中国铁路将继续以创新为轨,驶向更广阔的科技疆域!
文字:周琼
编辑:林飞翼
审校:李孝佺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