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出口钢材中板材占比已提升至67.3%, 钢材产品出口结构实现了从“量增”到“质升”的显著转变。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钢铁产品能充分保障内需,还代表着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向“实力领跑”的跨越,正以自身实力的跃升推动全球钢铁技术共同进步。在这背后,一组组数据与一项项“全球首发”“全球首创”产品,勾勒出这个传统工业在创新驱动下的“新模样”。
2021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体钢铁人以此为号,发出了向科技强国挺进的总动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不再是“大而不强”的代名词,而是用高强汽车用钢、“手撕钢”、笔尖钢、“蝉翼钢”等一系列突破性产品,在全球钢铁工业竞争版图上划出一道跃升曲线。
创新的价值,终归要落到满足国计民生的实处去。过去5年,持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让我国钢铁工业支撑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底气更足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研发突破就是对我国钢铁工业这份成绩的最佳注解:中国宝武1.5吉帕超高强吉帕钢等、鞍钢130毫米特厚安全壳用钢板和大厚度大应变管线钢板等、首钢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等、河钢海洋工程用超级不锈钢复合板等一系列产品实现全球首发。中信泰富特钢全球首创的2200兆帕级特高强度桥梁缆索用热轧盘条产品、南钢100毫米厚止裂钢等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钢研牵头试制我国最大规格高温合金涡轮盘整体模锻件、中国宝武太钢沉淀硬化马氏体SUS630不锈钢冷轧板等一系列产品打破国际垄断……这些钢铁新产品不仅精准契合了用户对产品质量和低碳环保的迫切需求,还通过个性化定制工艺与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打造出兼具高性能与可持续特质的创新解决方案。
不止于产品创新,先进装备与工艺的突破同样是过去5年的重要亮点。兴澄特钢世界首创用100吨电炉冶炼工艺生产高强高韧低密度钢板,山钢突破极寒海洋腐蚀环境下高强韧H型钢核心技术,鞍钢本钢高强度高淬透性热轧抗氧化免涂层热成型钢世界首发并获评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河南钢铁5600毫米宽厚板轧机实现极限制造新突破,湛江钢铁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实现168小时连续满负荷生产,首钢自黏结电工钢新技术助力新能源汽车电机向高能效、低损耗迭代升级……一项项突破构筑起我国钢铁工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骨血”。
何以跃升,专利为证。走过“十四五”,我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大钢铁技术来源国,钢铁专利申请量占世界钢铁专利申请总量的60%以上。2024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比例为1.25%,与“十三五”末相比提高0.16个百分点。2021年至2024年,钢铁行业有1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2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440个项目荣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然而,成绩之下仍需保持清醒。我们必须看到,我国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短板,部分高端钢材仍依赖进口。“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虽然保持着规模领先优势,但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共性技术创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据统计,2024年,我国钢铁工业核心工艺装备进口依赖度仍达35%;2024年我国高端钢材进口量达680余万吨。
面向“十五五”,破解高端产品短板、延续科技创新动能,需要我国钢铁工业更精准地发力,在创新生态、技术攻坚、标准体系等维度持续攻关突破。
首先,要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作为创新投入与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钢铁企业要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倾斜,避免技术创新停留在“跟随式改进”层面。同时,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需求导向—联合攻关—成果落地”的闭环机制,让实验室里的技术成果快速适配高端钢材领域的实际需求。
其次,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效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瓶颈。针对低碳冶金、高效轧制等影响行业全局的关键共性技术,要整合头部企业产业资源,打破企业间、领域间的技术壁垒,避免重复研发与资源浪费。对于特种冶炼设备、高端检测仪器等仍依赖进口的装备,要设立专项攻关计划,制定符合我国钢铁生产实际的装备研发标准,逐步降低对核心装备的进口依赖。
最后,要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竞争力转化。要围绕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核电站用耐辐射钢等进口依赖度高的尖端领域,加快制定覆盖材料研发、生产制造、性能检测的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将产品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话语权,让创新成果不仅停留在实验室或奖项层面,还能转化为支撑下游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的中国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这一页上写下了厚重的注脚。即将迈入“十五五”,中国钢铁工业仍要以创新为炉、以奋斗为火,淬炼出更多“国之重器”,在全球产业变革浪潮中挺立起钢铁脊梁,让“中国钢铁”成为世界工业舞台上最亮的名片!
来源丨中国冶金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