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也是省内第一条全额投资的铁路项目,天陇铁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密对接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和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部署。在全力攻克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隧道、桥梁施工难题的同时,项目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勘察设计、施工组织和运营筹备的全过程,着力提升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性。
依托铁路建设项目环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天陇铁路积极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科技赋能、精准管控、协同高效”的绿色建设新模式。该系统实现了对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动态预警,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防控能力,有效保护了沿线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功能。这一实践不仅有力推动了铁路工程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也为“十四五”时期山区铁路绿色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科技筑基,构建全链条智能管控体系
天陇铁路沿线地形复杂、生态敏感,环水保管理面临点位多、范围广、要求高的严峻挑战。为破解传统管理中数据分散、响应滞后、监管难度大等难题,项目引入集3S技术、物联网、移动应用于一体的环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覆盖 “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协同管理—精准决策”的全周期数字化平台,为“绿色天陇”建设装上“智慧引擎”。
系统以“全方位感知、全时段监控、全流程追溯”为核心,构建起立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物联网设备,实时捕捉扬尘、噪声等环境数据,实现污染物排放“秒级响应”,一旦数据超标立即自动预警并推送至责任单位。能够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影像技术,对弃渣场、沿线环境保护目标等关键区域进行多时相对比分析,直观展现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成效,让环水保工作“看得见、管得住”。
机制创新,筑牢协同共治管理防线
为确保环水保管理落地见效,天陇铁路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 技术支撑 + 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推动环水保工作标准化、规范化、闭环化开展。
在制度建设方面,明确各参建单位职责分工,形成“建设单位统筹、全过程咨询单位技术支持、施工单位落实、监理单位监督”的联动互控机制。通过系统构建“发现—处置—验收”的闭环管理流程,将环水保问题分类分级管理,实现问题整改全程可追溯,管理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
在实操落地中,系统打造“软件平台+硬件设备”协同模式,针对弃渣场等重点场景建立全生命周期影像档案,严格落实水利部“3级以上弃渣场采取视频监控”要求;参建各方通过网页端、移动端随时填报施工过程中的环水保相关数据,实现环水保检查整改记录等资料的线上审批、即时查询,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专题培训、现场实操等方式,让全员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技能,确保信息化工具真正服务于现场管理。
精准施策,实现生态效益工程效益双赢
借助环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天陇铁路实现了环水保管理从 “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粗放管控”向“精准施策” 的转变,在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沿线生态环境。系统通过统计分析功能生成环保排名、整改进度等可视化报表,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各标段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天陇铁路已通过系统累计处理环水保相关问题逾百项,系统构建的“管理报表-监测数据-影像分析”立体化管理体系,不仅为项目顺利通过环保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环水保管理样板”。
如今,穿行在陇原大地的天陇铁路,不仅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破解了复杂山区铁路建设难题,更以环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为载体,书写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天陇铁路将持续深化信息化系统应用,不断优化环水保管理模式,让绿色成为天陇铁路建设最鲜明的底色,为打造“绿色天陇”工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天陇铁路公司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