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无处不在。
诗人艾青曾经写下,“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在陕北安塞这片沉寂了千万年的荒原上,一群怀揣梦想的陕煤黄陵矿业人,背井离乡,扎根在此,追光逐日,发展新能源产业,使这里发生了巨变。
梦想在荒原上启航
2021年隆冬,陕煤黄陵矿业新能源公司项目开发团队第一次踏上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这片海拔1500米的山峁。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下,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口中冒出的白气在防寒帽上结成白霜。手中的北斗放样GPS工程测量仪显示,此处年日照时数超过1700小时,但此刻目之所及,只有连绵的黄土堆与被积雪覆盖的荒地。
“当地老乡说,千百年来,这里连草都长不出几棵,羊来了都绕道走。可我们偏要创造奇迹,要在这里种出‘太阳的庄稼’。”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张军跺了跺快被冻僵的双脚,在勘察笔记上写下这句话。
“300兆瓦安装容量,算没算过铺光伏板要占多少地?12000亩!”
“发改、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交通等部门,各乡镇、各村、每一名村民……每一个环节的沟通都需要人。这么多工作,我们怎么做?哪来这么多人力?”
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前期的每次会议中,抛出此类问题的各种声浪几乎能掀翻会议室的房梁。时任新能源公司总经理贺晓涛握着茶杯的手青筋暴起,嘴里的烟燃完一根,又续上一根。最后,他一拍桌子,说道:“当年红军万里长征,是一步一步走到延安的。咱们现在在延安这片土地上,也要一步一步走出去,用脚去丈量土地,用脑子去思考,用心去协调,用手去干。”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军带领几名测绘队员,开着越野车在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原上颠簸,车辙刚被轧出来又被山风抹平。测绘队员背着设备不知爬了多少个坡,脚下的黄土一踩就往下滑。他们平均每天步行20公里,脚掌踩下的是黄土,嘴里咽下的是沙粒。
想要建成项目,他们首先需要在沟壑纵横的地形里找到平整地块。可放眼望去,要么是陡峭的坡地,要么是深浅不一的冲沟,能用的土地像碎玻璃一样零散。每找到一块较为理想的地块,他们就在地图上画出来,如同挖到珍宝一般。几个月下来,不知画了多少张地图。
与此同时,时任新能源公司市场开发分管经理闫泽华和队友们也陆续传来好消息:经过无数次与安塞区各镇、村恳谈,无数次深夜修改方案,规划中的土地正不断完成流转。
似乎一切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施工人员在铁塔上进行引线工作
与天、地、人去斗
2022年春分刚过,挖掘机、打孔机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中的沟壑。正是这个时候,我调入新能源公司,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之前我曾听项目亲历者讲述亲身经历。然而,踏上高原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项工程远比想象中难——一场严峻的攻坚战正在黄土高原展开。
在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开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能源公司还肩负着黄陵矿业公司店头电厂2×1000兆瓦火电项目、硅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的前期筹建工作,各种因素导致该项目进度非常缓慢。直到2023年9月,新能源公司进行机构改革,将店头电厂2×1000兆瓦火电项目剥离出去后,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建设才真正实现大步推进。而将其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的,是项目部那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
“2023年底之前,必须实现高桥镇200兆瓦光伏项目阶段性并网、镰刀湾镇100兆瓦光伏项目临时性并网。这是任务,也是咱们的决心。现在到了我们这些年轻人证明自己的时候。任务完成,咱们一起喝庆功酒。”新任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闫泽华站在刚刚建设完成的冬岁光伏电站里下达任务。这个35岁的年轻掌舵人眼神里透露出的坚毅,让他像一名准备决斗的勇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陕北的冬天来得很早。2023年10月,此时距离任务节点不足3个月,当地最低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呼啸的寒风卷着尘土从荒原掠过。
虽然我去过安塞项目部好几次,但还没有去施工现场采访过。第一次去施工现场时,同我一起上山的是当时高桥镇200兆瓦光伏项目一标段负责人谢昌峰。出发前他便告诉我,要坐稳,不是他的驾驶技术差,而是道路实在太难走。即便我已做好心理准备,上山的6公里山路还是让我品尝到被颠到骨头几乎散架的滋味。山顶的风夹杂着黄土在空中呼啸,车窗上沾满黄色的土,几乎看不到窗外的情形。
谢昌峰告诉我,这山头名叫“鬼门关”,他们标段的工人每天都要在这里走上两个来回。在这种道路行车危险性很大,若遇雨雪天气,千万不能上山。遇到陡峭的坡道时,一旦方向盘发生细微偏移,就可能连人带车交待在这黄土坡上。我望着不远处深不见底的沟壑,感受着“鬼门关”带来的视觉冲击。
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商砼车满载着混凝土晃晃悠悠地前行;推土机使着牛劲把凹凸不平的土地变得平整;挖掘机将“铁爪”高高举起,吊着光伏支架向尚未安装的区域驶去;光伏引孔机把巨大的螺旋钻头扎进土里,地下的黄土不断涌出;四十几名工人忙碌着,有的在安装支架,有的爬在支架上铺着崭新的光伏组件。
工人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个个皮肤黝黑,满面尘土,皮肤粗糙得如树皮一般。他们告诉我,工地坡度大多在35度以上,桩基浇筑时,混凝土无法被运到桩基孔前,车只能停在坡顶。工人们得用引流法将混凝土输送到桩基孔边上,再均匀地分流进桩基孔中。桩基凝固以后,再往固定螺栓的部位进行二次浇筑。安装支架、组件时,需要材料及时供应、大量安装人员及时到位。由于地形特殊,工人们要背着25公斤重的光伏板到支架处进行安装,由3至5名熟练工人组成的团队一天最多只能安装100块左右。
天气越来越冷。入冬后下了几场雪,黄土地进入冻土期,地硬得像一块铁板。在110千伏送出线路的施工现场,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施工人员正在作业。时间不等人,地基打好、浇筑完后,凝固需要一周时间。趁着这段时间,工人们在塔基边把铁塔材料组装好。塔基凝固后,他们再用吊车固定连接组装好的材料。那段日子里,工人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从天蒙蒙亮到夜幕降临,陪伴他们的是凛冽的寒风和山上皑皑的白雪。
施工人员进行电力铁塔组装工作
2023年12月31日,项目建设者们迎来了第一次“大考”——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要在这天完成首次并网。3个月前那个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部分光伏场区安装完成,集电线路成功引入冬岁光伏电站,15公里的送出线路提前2周全线贯通,升压站调试完毕。
“报告!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宣布,2023年12月31日18时20分,冬岁光伏电站并网成功!”当主控室里传出喜讯的那一刻,所有人开始欢呼。
虽然2023年底的首次并网成功实现了这个项目的一个跨越,但之后的500多天,让所有黄陵矿业新能源人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在艰难中前行、在斗争中拼搏。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大规模建设全面推进,对他们来说,尽管每一步都饱含艰辛,但每一天都有成就。
什么是“白加黑”“5+2”?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全体参建者用500多个日夜的奋斗,给出了确切答案。压在各标段负责人身上的担子比泰山都重。曾有半年时间,所有人日复一日的轨迹是同施工队日出上山,星夜而归。尽管忙碌,但每天晚上8点的工程例会从未间断。例会上,大家把当日的工程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汇总,再进行讨论,研究出解决方案。随着项目的推进,例会进行到凌晨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项目建设者们有时候也会想家,家是工作之外他们最大的牵挂。有很多让人既感动又心疼的故事,比如寒暑假把孩子接到项目上,带着孩子跑工地的谢昌峰、孙旭强;每周末奔赴194公里来见丈夫的郑硕的妻子;新婚5个月只见过2次妻子的马千里;因聚少离多,一年里与对象谈崩2次的张旭杰;连续3年春节留守项目的乔智华……光伏板铺设面积越来越大,正是这一份份牺牲换来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时间来到2024年12月16日。这一天,高桥镇200兆瓦项目并网容量达170兆瓦,镰刀湾镇100兆瓦项目秋收光伏电站建设、调试完成,全容量光伏板铺设完毕,8条集电线路贯通,两座升压站间33公里的外送线路全线贯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启动秋收光伏电站,以实现镰刀湾镇100兆瓦项目全容量并网。
那天很冷,山区最低气温达零下25摄氏度。前几日的大雪把山头覆盖得严严实实,寒风吹着哨子从荒原掠过。天刚蒙蒙亮,镰刀湾镇100兆瓦项目并网总指挥梁小军和副总指挥乔智华已经坐在了秋收光伏电站的主控室里,生产技术部和工程建设部的人员也各司其职。
光伏场区四标段和五标段是这次并网的主要区域。并网前的部署十分周密。尽管并网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前进行了细致排查,但最后一刻到来之前,每个人都提心吊胆。乔智华坐在主控室里,拳头攥得比谁都紧。在等待期间,他突然问身旁的梁小军:“你家那对双胞胎多大了?”
“快过百天了!”
“让我看看你家孩子。”
梁小军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他掏出手机,打开相册,递给乔智华。翻着一张张婴儿照片,乔智华在这一天第一次露出了一丝笑容。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舒缓着快要崩断的神经。
并网启动。起初,每一个步骤都很顺利。可真是怕啥来啥,天黑后,送出线路的通电环节出现跳闸情况。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打来电话,通知停止启动,排查问题后再重新申请启动。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无比沉寂。主控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这样的氛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行了,都别垂头丧气了。有事就解决,处理好了,咱们回家过年!”乔智华在沉默中第一个发声。
梁小军借机带领大家唱了一首歌——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的主题曲《绽放》:“我来不及告别,只听见风声召唤。等穿过这片荒野,理想就会实现。黎明前,先握紧双拳,我已足够勇敢。别怕不能再相见,胜利了我就回家。”
重新拾起斗志,他们冲进漆黑的夜幕中。积雪的道路上,工程车行进得很缓慢。三个小时过去,秋收光伏电站一侧的30基铁塔正被逐一排查。冬岁光伏电站一侧,项目工程分管经理寇军平正带着队员巡查。这条送出线路长达33公里,有150多基铁塔。大家冒着刺骨的寒风,逐一攀爬,逐一排查。
12月17日凌晨3点,主控室里终于传来消息:跳闸原因找到了——被大风刮断的树杈压到电缆,导致相间短路。问题解决了,所有人终于把悬着的心放下了。
12月17日12时,秋收光伏电站重新向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申请启动。一切顺利,16时45分,秋收光伏电站成功启动。17时35分,光伏场区集电线路冲击成功。18时,光伏场区各地块箱式变电站相继投运,并网完成。
伴随着最后一个光伏场区箱式变电站合闸,远处的秋收光伏电站里升起绚丽的烟花,鞭炮声响彻整片荒原。现场操作人员远远望着那些美丽无比的烟花,高喊着“胜利”。一切情绪此刻都化为眼中的泪水,他们终于可以尽情释放,可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2025年6月30日,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成为延安市“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规划基地项目”中首个完成的项目。目前,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项目全容量并网投运后,运营周期为25年,预计上网电量达125.8亿度,可节省燃煤3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5万吨。
已建成运行的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光伏阵列
让党旗在黄土高原上飘扬
“项目要快上,党建得先行!”新能源公司党支部书记卫军的话,是整个团队的共识。卫军来到新能源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建立安塞3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党小组、党员突击队、青年攻坚队,让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亮眼的“奋斗底色”。
不同于传统的按部门划分,党小组“扎根”各关键环节——施工协调组里有党员,技术攻关组里有党员,安全监督组里更有党员。“以前遇到征地矛盾,我们得找多个部门来回协调。现在项目党小组一碰头,党员直接对接村民,把政策讲透,把利益说清,问题解决快多了。”负责征地工作的预备党员王鹏说。为了不耽误光伏支架安装进度,党小组连续3天蹲在村里,最终和20多户村民达成共识,为项目争取了宝贵的15天工期。
党员突击队的授旗仪式,更点燃了全员的斗志。党员突击队的20名队员从项目部党员中择优挑选而来,既有干了十几年工程的“老把式”,也有精通新能源技术的“新兵”。授旗那天,队长乔智华接过鲜红的队旗,铿锵有力地说:“我们承诺:关键节点不缺位,紧急任务不退缩,技术难题不绕道!”话音刚落,党员突击队就接到了首个任务——解决坡地光伏板倾角优化问题。连续一周时间,队员们白天顶着烈日在现场测量数据,晚上围着电脑建模分析,最终拿出的优化方案,让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提升了3%,每年能多发电近百万度。
施工人员正在浇筑光伏场区的光伏组件支架桩基
干光伏这行不容易。“80后”上有老、下有小,孩子生病、和妻子闹矛盾、家中无人照顾老人,烦忧不断;“90后”常年在山沟里工作,社交范围小,找不到对象……这一系列问题虽然琐碎,但很现实。面对这些问题,新能源公司工会的骨干们感到十分苦恼。
然而,有问题就要解决。新能源公司工会在这些事上煞费苦心。为协调好家庭关系,工会常常组织家属们前往项目部召开座谈会、跑现场,让家属们体验参建人员的不易。去年中秋节,工会还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中秋与你光伏之约”大型家属会面活动。项目部有员工60多人,来了40多名家属。春节期间,工会把员工们在项目上的工作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写了63封感谢信,连同慰问家属的巧克力、茶叶等礼品一起邮寄到员工家中。
日久生暖,时间一长,家属们的态度渐渐从埋怨到理解,再到支持,并为他们的这项事业而骄傲。
项目建设中还涌现出许多“党员先锋”。冉朝光,工程建设部负责线路建设的专工,35岁,2022年来到新能源公司。自打他来到这里,就一头扎进黄土地,先后在市场开发部、安全环保部工作,是新能源公司的一名多面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走,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钻。突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心让他被委以重任。后来,他负责标段光伏场区施工和线路施工工作。他推行“分段负责、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把任务细化到每天、责任分配到个人,保证了工程的高质量推进。2025年7月,黄陵矿业公司“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冉朝光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乔智华、冉朝光等人的影响下,项目部里逐渐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机制。在荒山高原上,正是他们这些旗帜般、有使命担当的党员,正是一个又一个坚强的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才使得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才使得每一个日夜都不被荒废。
信天游里唱:“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如今,这里已是十里光伏二十里绿。回望这些年步履维艰的历程,这群新能源“统帅们”站在安塞最高的山峁上,看着铺满荒原的光伏阵列如同身穿紫色铠甲的将士们迎风而立,心中颇为自豪。当远方的特高压输电线塔穿过山间的晨雾,将从黄土高原收集的阳光送往祖国东方的那一刻,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这片荒原上种出了“太阳的庄稼”。他们的奋斗之花尽情绽放在万家灯火间,开遍白云蓝天下的黄土高原。
作者:王栋 版面编辑:袁理
编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