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某小区主体结构被曝整体使用钢渣混凝土、涉案金额高达28亿元的消息,在水泥及混凝土行业引发剧烈震动。“哪个搅拌站老板能承担这样的后果”的行业追问,既折射出事件后果的严重性,更将生态新材料应用与工程质量安全的平衡命题推向风口浪尖,为正全力践行低碳转型的水泥建材行业敲响警钟。
据多方信息披露,涉事小区为天津某知名楼盘,涵盖1200余户居民,其主体结构在施工中被指违规使用钢渣替代合规骨料制备混凝土。目前该小区已出现明显质量问题楼道顶板布满拳头大小的“爆点”,混凝土层轻轻一碰便粉化脱落,承重墙甚至出现一戳即碎的情况,部分业主反映“吃饭时墙皮掉碗里,孩子睡觉时灰尘砸眼睛”,地下车库更是陷入大面积维修的困境。
从工程规模看,该项目涉案金额高达28亿元,涵盖混凝土供应、结构施工等多个环节。业内测算,若需对主体结构进行整改或重建,成本将占据涉案金额的60%以上,且后续可能面临千户业主的集体索赔。对于涉事的混凝土搅拌站而言,即便按现行法规,不仅要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相关责任人还可能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承担刑事责任——此前长沙拓宇、河南永城等类似案件中,涉事搅拌站负责人均被依法追责。更严重的是,企业资质将被永久吊销,彻底退出行业市场。
作为炼钢工业废渣,钢渣的资源化利用本是水泥建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众多企业标榜“生态新材料践行者”的核心方向。但行业共识早已明确:钢渣的应用存在严格的技术边界,绝非简单替代骨料即可实现低碳价值。
钢渣与矿渣、粉煤灰等常用掺合料的本质差异,使其应用风险远高于其他工业废渣。其含有的大量游离CaO与游离MgO,遇水后会发生持续水化反应,体积膨胀近两倍,这种膨胀应力会从混凝土内部缓慢侵蚀结构,导致开裂、粉化甚至整体崩碎。更隐蔽的是,此类损伤往往在交房后1-3年才逐渐显现,初期难以通过常规检测发现,给结构安全埋下长期隐患。
规范应用钢渣需经过多重严苛流程:需先将钢渣磨细检测安定性,再对骨料随机取样至少100颗进行压蒸试验,合格率需控制在5%以下,混凝土养护28天无损伤后还需进行蒸养测试。但涉事项目为压缩成本,跳过全部关键检测环节,将未经处理的钢渣直接用于主体结构,这种“低碳噱头下的偷工减料”,完全背离了生态新材料的应用初衷。
行业反思:低碳转型不能“减安全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行业乱象,让“生态新材料践行者”的标签遭遇信任危机。当前水泥混凝土行业正加速推进低碳转型,钢渣、矿渣等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率被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但部分企业却将“低碳”异化为违规操作的挡箭牌,在利润压缩压力下铤而走险。
从责任链条看,混凝土搅拌站作为材料制备的最终环节,是质量管控的“最后一道闸门”。按照《预拌混凝土》国家标准,搅拌站需对进场骨料进行全项检测,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连续性能监测,并留存完整检测报告。但涉事搅拌站显然未履行法定责任,其行为不仅突破了职业操守底线,更让全行业的低碳转型努力蒙羞。
真正的低碳转型,是技术创新与质量安全的协同,而非牺牲安全的成本削减,正规企业的钢渣应用多局限于辅助掺合料,且掺量严格控制在10%以内,同时配套专属安定性调控技术,而直接用于主体结构骨料的做法,在行业内早已被明确禁止。
事件发生后,天津市住建部门已介入调查,行业内也掀起对钢渣应用的专项自查行动。此次28亿“钢渣房”事件,为水泥建材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镜鉴:
在技术标准层面,需进一步明确钢渣等工业废渣的应用场景边界,针对不同建筑部位制定强制性掺量与检测标准,尤其应禁止未经深度处理的钢渣用于主体结构、承重墙等关键部位。在监管环节,应建立“材料溯源+过程抽检+长期监测”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搅拌站的骨料进场、配比搅拌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将质量责任精准追溯至具体企业与个人。
对于企业而言,此次事件更应成为转型警醒:低碳转型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价值与安全价值的统一。水泥及混凝土企业需加大钢渣安定性改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而非在材料选用上“走捷径”;同时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控体系,将“合规应用”作为低碳转型的前置条件。
截至发稿,涉事项目的责任认定仍在进行中,但28亿涉案金额背后的行业教训已然清晰:低碳转型绝不是违规操作的“遮羞布”,生态新材料的应用必须以质量安全为前提。
【标准规范】
【会议培训】
第十届全国建筑固废和尾矿泥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大会暨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年会
2025第二十一届全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商品混凝土年会
【咨询服务】
预拌混凝土质量追溯研究
高速公路及桥涵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咨询
课题研究
研发中心建设
[绿满庭院]《HJ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技术体系》推广等
【建材“双碳”业务】
低碳胶凝材料研发与制备
复合掺合料和再生复合掺合料研发与制备
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再生砂粉应用技术
建筑垃圾再生轻粗骨料技术
碳化再生骨料制备技术
【期刊著作】
《常见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百例》图书
《预拌混凝土企业标准化试验室建设指南》图书
混凝土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主要职能是跟踪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混凝土行业科技前沿动态,为全国混凝土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包括出版技术期刊、研究制定标准、开展技术咨询、举办技术会议、承担行业培训、从事认证评价和开发研究等,中心是建材情报所主要业务部门之一。中心拥有员工10人,其中博士3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中心挂靠的行业协会分支机构包括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预制建筑产业专业委员会、中国砂石协会建筑固废利用分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双碳研究中心。依托中心成立的平台有预拌混凝土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混凝土行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企业专家委员会(拥有200余名行业一线专家)、北京砼享未来工程技术研究院(会员制技术和管理服务)。
中心每年参与多个混凝土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项目,包括雄安新区混凝土项目咨询、河北省多个高速公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咨询、固废基胶凝材料和再生复合掺合料研发和制备技术,以及数十个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开展预拌混凝土绿色产品认证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咨询电话:孙继成 焦素芳 李海亮 13520073698 13521286915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不想错过新鲜资讯?
微信"扫一扫"